近年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成因和经济后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书在选题和研究思路上,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创新点如下:
第一,关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现有研究使用的指标大都基于统计数据计算,缺乏空间维度。很多研究都忽视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将城市压缩为一个点。但是,现实中的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存在很大变异,有的形态类似圆形,有的相对狭长。本书创新地基于城市二维平面图形,通过大量的计算,得到城市内部平均交通距离指标。该方法实现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紧凑性水平的量化,并包含丰富的距离信息。
第二,创新地从城市消费外部性的角度解释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从而阐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机制。现有研究大多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的角度解释大城市生产率溢价的原因。本书则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通过检验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对高技能劳动人口的吸引作用,来解释不同形态城市中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
第三,创新地从交通便利性的视角来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家庭消费行为的机制。市内交通成本是所有经济主体都面临的生产和生活成本,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研究很少从交通成本的角度解释居民消费行为。本书为解释居民消费行为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研究了紧凑城市通过缩短市内平均交通距离、增强交通便利性,从而影响居民出行和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
第一,创新地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本书对城市空间形态消费促进效应的研究是对消费城市理论应用的一个拓展,也是对空间形态的经济绩效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城市在消费方面提供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是城市空间形态外部性的重要部分,而现有文献对城市空间形态经济影响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方面,基于消费城市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第二,本书详细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外部性发挥作用的机制。虽然较多文献研究城市空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大都缺乏机制分析。大量的经济活动发生在城市中,但城市空间形态对生产以及消费活动的影响是间接影响。厘清城市空间形态通过何种途径发挥作用,才能为城市空间形态更好地发挥外部效应提供有利条件。
第一,构造了全新的可以随时间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工具变量。本书致力于解决现有文献使用的工具变量普遍不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Harari(2020)的研究基础上,本书从地理环境对城市扩张的阻碍作用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对城市扩张的推动作用两方面,构造出潜在的城市空间形态。新的工具变量有良好的外生性和相关性,这为寻找中国城市空间因素的工具变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目前,这种方法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和政策评估的情况还不多见。
第二,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本书使用跨学科工具,通过大量计算来量化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性水平。本书利用ArcMap软件对各类型影像数据(夜间灯光影像、日间遥感影像)和图形对象开展空间分析、可视化、空间建模和数据挖掘等工作,能够在较长时间跨度和较广地理范围中获取包含空间信息的连续可比的图形数据及其空间属性,为经济学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第三,本书创新地将卫星拍摄的影像数据分别与城市统计数据、微观企业数据和微观家庭数据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经济绩效问题。基于城市经济增长、企业生产效率和家庭消费的研究,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本书还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开展稳健性检验,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