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区域都有其特性,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治理模式。传统时期(本书界定的传统时期从清代开始至 1954 年),村寨是边疆地区实现基层治理的场域,孕育出边疆地区实现有效治理的特殊制度。村寨制既不同于原始公社,也有别于封建时期的村社,是一种处于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特殊社会形态的边疆村寨通过较为封闭的政治过程,实现村寨的有效治理。当前,虽然传统村寨社会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村寨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建构和乡村治理。基于此,本书以西南边疆地区景颇族村寨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系统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传统时期边疆地区的村寨制。本书主要考察传统时期在国家能力不及的边疆地区,特殊社会形态的边疆村寨是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的。但本书不仅仅止步于研究边疆村寨治理本身,最终目的是想透过村寨治理活动,从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考察村寨制这一特殊制度形态,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一政治事实背后的普遍规律。

本书借助政治系统论这一分析工具,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村寨政治的体系,即村寨制运行的基础。本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家庭与村寨的关系,村寨的政治关系出发,探讨村寨政治的体系。村寨政治的体系包括环境与生计系统、人口与社会体系、组织与权威体系,三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也是村寨制的运行基础。二是村寨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村寨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村寨的组织与权威体系对寨民意见进行整合、对村寨资源进行统筹,形成以村寨权威为主的决策模式。在寨民与村寨权威之间的直接有效互动中,获得较好的村寨治理效果。三是村寨制输出的结果。在国家能力不及的边疆地区,村寨的政治过程较为封闭。本书通过村寨制运行过程形成和输出的共同规则、村寨意识及集体行动来考察村寨治理效果。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书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一,村寨制不是村社制也不是氏族制度,是传统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其二,村寨是具有封闭性、自足性和自治性的社会单元。其三,地处王化之外的边疆地区是村寨制形成的前提条件。边疆村寨长期处于国家治理鞭长莫及的地带,这是村寨制产生的前提。只有处于王化之外的边疆村寨才可能实现较为独立的自治。其四,村寨制是从内向外的整体治理机制。村寨内部的环境与生计系统、人口与社会体系、组织与权威体系层层递进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多元权威在村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尊重寨民主体性,统筹协调村寨资源;再通过村寨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产出共同规则、村寨意识和集体行动等政治产品,进而形成村寨的内聚力,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本书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形态多样性的探讨,了解边疆农村社会的持续机制,进而深化了对边疆地区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认识,在助力边疆村寨乡村振兴、推动边疆社会有效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龚丽兰
2022 年 1 月 w6B/3HrEBLL/Ic1N6fHcU1M/Ln9VmXIp4LCpOyCW8BCs3hN8wNMCVjtTVhuq2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