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不均衡与不公平,常常在收入分配领域相关研究中被用来形容每个家庭和个体的经济资源的差异。该差异的产生原因不胜枚举,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合理性差异与非合理性差异。其中,合理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差异等主观原因,如个人能力、个体偏好等,非合理性差异更多指向客观不能由个体改变的原因,如社会分配制度、历史条件、经济环境等。采用差距、不均衡的描述,通常不掺杂主观臆断,不会包括个体对于差异的价值判断,然而不公平一词则包含公平与否、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万广华(2009)认为严重的不均衡往往会上升为不公平,而如果有相当比例的人感受到不公平时,与之相关的不均衡就会带来犯罪、骚乱甚至暴动。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收入不均衡与收入分配不公两个概念相混淆。合理的收入不均衡有利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发挥,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允许收入不均衡存在,则会走平均主义的老路,干多干少一个样,而平均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收入分配不公(薛宝贵和何炼成,2015)。
本书认为收入不均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富人和穷人存在收入差距,而在于缺乏公平。不均衡不等于不公平,Starmans et al. (2017)认为人们宁可要公平的不均衡,也不要不公平的均衡。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反而没有公平可言,研究经济不均衡的目的并不是衡量不均衡的大小或者劫富济贫,而是在于不均衡带来的不公平问题,是否有人得到优待?是否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经济增长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同时也导致了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Deaton (2013)认为当生活改善时,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此受益,而正因为有人受益有人未受益,所以生活的改善往往会扩大人们之间的差距,而变化往往会带来不均衡。不均衡可能让落后地区看到崭新的机遇,因此,不均衡会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不均衡也可能阻碍物质进步,如果社会发展成果被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影响内需、加剧贫困(万广华,2009)。
本书认为的经济不均衡客观描述了群体之间的经济指标差异,虽然不均衡在城乡、地区间的差距明显,但本书仅从居民角度分析,不包括区域间等的经济不均衡问题,即仅指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在天赋、努力等内在因素和制度、分配等外在因素上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是客观的,故本书不评价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参照维基百科中对“economic inequality”的解释
,本书认同经济不均衡是一个中性词。然而绝对均衡是不存在的,亦是不合理的,因为绝对均衡意味着经济资源均匀分布,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所占经济资源并无异同,缺乏效率也是这种均衡的代价。长期以来,经济不均衡被理解为一个一维概念,仅指以收入不均衡、财富不均衡或消费不均衡的单个指标来代表经济不均衡,即学者们仅从收入、财富或消费的单一维度看待经济不均衡问题,也就是一维不均衡。
Kolm (1977)最早把福利多维性思想应用在不均衡理论的研究之中,Atkinson and Bourguignon (1982)紧跟其后。两者都强调了多维福利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福利衡量标准从单一的收入维度转向多维,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也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接着,Stiglitz et al. (2009)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测量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报告中曾提出,“衡量物质生活水平分配的最相关指标可能是基于共同考虑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消费和财富状况”,即衡量物质生活水平时同样需要从多维视角进行研究。在 2017 年,OECD和欧盟统计局就组建了一个衡量多维不均衡的专家组,且欧盟统计局已经发布了关于收入、财富与消费联合分布的统计数据(OECD,2020;Zwijnenburg,2020)。而Ruiz (2018)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Atkinson(1970)的测度方法,构建物质条件指数(material condition index,MCI),将收入、财富和消费纳入统一框架研究经济不均衡程度。
因此,本书认为多维经济不均衡是指对经济不均衡的刻画应该同时从收入不均衡、财富不均衡和消费不均衡三个维度入手,因为家庭或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收入、消费和财富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三个维度放到统一框架下研究能更全面地刻画我国经济不均衡程度和趋势。
经济不均衡既然是对差异的客观描述,那么经济不均衡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平的”,而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公平”的?经济学家Roemer(1998)最先将机会不均衡的思想运用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当中,他认为导致不均衡现象出现的缘由可以分为两类。即机会不均衡的出现一方面是价值观、职业观的不同而导致的个体自身努力程度等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即更大程度受制于出生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条件以及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Roemer (2015)进一步认为,不均衡的合理性差异便是个体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导致的差异;相反,不合理的差异则来源于客观环境,如制度、区域、家庭背景等差异导致的不均衡,而这种客观不均衡差异便是其提出的机会不均衡。
因此,本书的机会不均衡是指由个人无法左右的因素导致的物质生活水平差距,是现代社会公正理论中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