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风险社会的冲击为城市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风险与危机,韧性强的城市能够在承受扰动的基础上,快速吸收这些扰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抵御、吸收、恢复、适应、学习进而做出恰当的调适并恢复到平衡状态。本书围绕“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理念进行城市安全韧性研究,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及脆弱性。具体有以下内容:
其一,构建城市安全韧性“铁三角”发展框架。本书在公共安全三角形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模型。其中,冗余性、多样性、多网络连通性、适应性主要体现为城市承灾系统的结构特点,协同性、快速稳定性、恢复力、学习力是安全韧性管理重点关注的功能特性。
其二,构建“全周期管理”理念引领城市安全韧性治理框架。按照“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可以把城市基层社会运行和治理各环节作为完整链条,从全过程视角进行总体设计,把危机管理的意识、理念与方法融于日常管理之中,构建一个包含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在内的城市基层全周期管理闭环,实现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的无缝对接和一体化。具体而言,要形成一个前期预警准备、中期应对控制和后期总结复原的城市基层全周期管理闭环。在这样一个闭环中,前、中、后三个环节紧密相扣,各部门要做到权责明晰、科学配合,保证信息流通顺畅。
其三,构建城市安全韧性治理运行框架。在系统韧性治理上,立足长远主动消除各种潜在风险隐患。本着“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进行城市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协同韧性治理上,坚持“一主多元”的治理结构。其中,“一主”,即坚持党的领导,城市安全应提升社会韧性治理“一盘棋”的意识;“多元”,即充分发挥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城市安全社会韧性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动态韧性治理上,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具体说来,就是要完善城市安全重大风险源识别、报告、研判、预警机制。在精准韧性治理上,实现治理资源有效下沉:一是健全城市安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二是引导治理资源有效下沉。在创新韧性治理上,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风险大数据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对城市海量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对城市社会风险的筛查和识别,形成最优的风险治理方案。
本书从现实背景、文献资料、基础特征、理论研究、政策探索等多个环节,尽可能全面地阐释和探讨基于全周期视角下超大城市韧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分为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引入本书的研究观点,为后续研究与写作工作做好铺垫:描述选题的时代背景、写作目标和现实意义,并对全书的思路框架、写作方法做出介绍。
第二章为本书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本书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并给予述评,回顾国内外在全周期理念、超大城市、城市韧性建设、韧性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就理论演进、学科交叉、领域融合、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给出文献综述。
第三章介绍国内外超大城市存在的社会问题。梳理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主要风险,超大城市内涵、特征,经典社会学家对于城市的观点,超大城市存在的风险演变过程,超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的“城市病”,国内外典型超大城市“城市病”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给出启示,并分析超大城市治理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章介绍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结构体系。该超大城市韧性分为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基础建设韧性和生态韧性四个部分。
第五章借“他山之石”对国内外超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进行案例剖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城市建设的逻辑,即物理韧性是基础,治理韧性是组织支撑。在超大城市中社区作为最小的细胞,又是城市居民居住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下国际双碳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社区的建设崇尚零碳社区建设,推行绿色城市发展。
第六章介绍成都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路径。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成都市要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应对重大风险防控能力。由此提出要加强城市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生态韧性建设。
第七章介绍在全周期理念下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路径。基于“全周期管理”理念构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超大城市韧性体系,提升超大城市韧性治理能力。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本书研究框架
加强城市基层治理的“全周期管理”需要以全主体、全过程参与为实现基础。这一全主体、全过程参与网络不仅包含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参与行为,而且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也应相应地体现为市场交易机制、管理科层机制以及社会信任与合作机制,从而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行动主体的比较优势,更有效地协调和分配城市资源以及提供社区服务,促进全周期管理更好实现。
其一,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完善并推广全流程管理标准,设立协同治理平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做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
其二,加强前瞻性研究。超大城市有大量日常事务需要处理,同时,为保证正常运转,超大城市要未雨绸缪,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其三,将“全周期管理”意识引入城市治理领域。全周期管理所带来的系统集成方法,打造城市治理的完整链条,从源头到末梢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管控,尤其着力建设基层社区这一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其四,构建多主体参与、协同完备的治理体系。构建一个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层级清晰、治理机制联动的城市治理体系,以推动治理迈向多元、集约、协同、高效。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协同配合。
其五,给予弱势群体特殊关怀。任何公共危机的发生,都可能使得弱势群体如独居老人和孩子陷入无法自救的困境。城市基层社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中应建立针对疑难杂症患者、精神病患者、老年人群、残障人士、卧病在床人员、儿童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特殊照护和关怀的工作机制。当然,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特殊照护和关怀工作,往往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城市基层社区应发挥与政府部门联络沟通的功能,迅速整合各方力量并及时应对。
其一,“人类需求—永续发展”的治理维度。强调将人的基本需求置于整个城市规划的核心,这样才能避免城市异化以实现永续发展。
其二,“生态保育—天人合一”的治理维度。超大城市发展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发展境界,制定城市生态保育策略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三,“法制规范—正当开发”的治理维度。超大城市发展要以完善的法制为基础。
其四,“科技工具—理性运用”的治理维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治理超大城市必不可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