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现代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复杂巨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经济、文化、创新功能的同时,潜在的危机与风险点也增多。超大城市经济体量巨大,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极为复杂,使得城市的发展过程面临众多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及脆弱性,而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 2023 年10 月公布的《2022 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共有超大城市 10 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莞、武汉、杭州。这些超大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叠加。突发性传染病、恐怖袭击、火灾、洪灾、极端气候灾害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呵护城市健康体格、增强城市韧性,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必选项。实现超大城市的韧性建设和韧性治理是超大城市当前重要的发展路径。韧性建设是为了使超大城市内部具有抗压性和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是超大城市的“肌体”,其主要包括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和生态韧性四个维度。而超大城市的韧性治理是为了使超大城市运行更加高效,其中“韧性”是相较于传统的“刚性”而言的,分为三个阶段——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进韧性,是超大城市的“血液”。韧性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从“硬件”入手,打造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形成城市的“软件”支撑,提升城市文化的品格,通过打造创新、有活力的城市文化,从整体上凝聚居民的共识,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提高居民综合素质。

本书以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为研究视角,一方面基于全周期理论、韧性理论,探索超大城市韧性建设和韧性治理的城市发展路径,构建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指标体系,最终形成超大城市韧性研究结论;另一方面以全周期理论和韧性理论贯穿超大城市发展研究全过程,通过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时效性和内在逻辑性构建超大城市的基本框架。

当前,韧性城市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理论资源,韧性城市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但是,韧性城市理论及其相关实践为优化城市韧性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但仍存在诸多瓶颈和障碍。当然,韧性城市理论也没有根据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科学合理、可操作强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建设标准和评估方法,因此,亟须紧密结合城市特点推动并深化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目前,多数学者集中于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解读以及指标体系的本土化研究,但对于评测模型与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下一步,作者会根据成都的具体情况,进行模型与实证分析研究,为本土超大城市韧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王海蓉
2024 年 5 月 BU65hRurFm6/5q1Z91S6vLZp37XsN7rugNgYIgh3thqDFZ7avoUdhMKRRfPL+R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