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人口规模与会计

3.1.1 我国人口现状及特征

近些年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让公众了解到全国及各地区人口数据及变化情况。下面我们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及《中国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梳理我国人口的现状及特征。

(1)我国人口现状

①人口规模及其变动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20年11月1日0时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41 178万,较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增长了7 206万。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虽然我国人口规模在不断增长,但我国人口增长率则出现大幅度下降(见表3-1)。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普遍推行计划生育的结果。1982年到1990年的八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约1.26亿,增长率约为12.5%,年平均增长率为1.48%;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约1.32亿,人口增长率约为11.7%,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约1.11%;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人口只增长了7 389万,增长率约为5.8%,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57%;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我国人口增加了7 206万,年平均增长率与前一阶段比略有下降,只有约0.53%。

以上数据变化意味着,中国长期、持续的人口增长即将终止,中国未来面对的将是长期、持续的人口负增长,以及与人口负增长相关的一系列新人口问题,包括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偏高、劳动力人口减少等,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老一小”问题。表3-1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情况表。

表3-1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

注:全国人口数指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的人口数,下文同。

世界银行数据库的各国人口资料显示,2021年世界人口规模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中国(14.12亿)、印度(13.93亿)、美国(3.32亿)、印度尼西亚(2.76亿)、巴基斯坦(2.25亿)、巴西(2.14亿)、尼日利亚(2.11亿)、孟加拉国(1.66亿)、俄罗斯(1.43亿)、墨西哥(1.30亿)。除印度外,其他人口大国与中国的人口规模存在明显落差,中国人口数甚至超过了世界人口数排名后七位共7个国家的总和。

近20年来,我国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约126 583万到2021年的约141 260万,增长了14 677万人,增长率为11.59%,年平均增长率为0.55%。分阶段来看,2000年到2010年人口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0—2014年人口增量较大,处于一个增长高峰。2016年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2016年、2017年人口增长较多。随后几年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2019年、2020年、2021年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33%、0.14%、0.03%。2021年人口仅增长48万,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数量最少的一年。可见,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逐步放缓,人口规模处在高峰平台期。图3-1为2000—2021年我国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图3-2为2000—2021年我国人口增长率情况。

图3-1 2000—2021年我国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

图3-2 2000—2021年我国人口增长率情况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2》。

②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出生数和死亡数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由于国际人口迁移率较小,所以我国人口规模主要由人口自然变动决定,即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如图3-3所示,2021年人口出生率为7.52‰,约为1 062万人,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死亡率近10年变化不大,处于7.04‰~7.18‰。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1年仅为0.34‰,出生率急速下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2010—2013年,受人口长波效应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个小的出生高峰,出生人口在2012年达到1 973万,出生率达到14.57‰。随后,中国生育政策迎来三次重大调整,对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13年开始实施的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二孩”政策),在政策发生作用的2014年,出生人口为1 897万人,比2013年的1 776万人多出121万人,出生率达到13.83‰,高出2013年0.8个千分点,“单独二孩”政策对出生率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2016年1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政策发生作用的2016年出生人口达到1 883万,相比2015年的1 654万人增加了229万人,出生率从11.99‰上升到13.57‰。然而,在此后的2017—2020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出现连续下降,出生人口数分别为1 765万、1 523万、1 465万、1 202万,出生率分别为12.64‰、10.86‰、10.41‰、8.5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死亡人口的年龄构成逐渐以老年人口为主,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年均死亡率约为7.09‰)比前一个10年(年均死亡率约为6.70‰)人口死亡率提高了0.39个千分点。2010—2020年,人口死亡率呈现起伏波动的态势,粗略死亡率维持在7.04‰~7.18‰的低位区间。

我国人口规模在2010—2016年呈现起伏波动态势,如图3-3所示,自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分别为5.58‰、3.78‰、3.35‰、1.45‰、0.34‰。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约为956万人,出生率约为6.77‰,死亡人口约1 041万人,死亡率7.37‰,自然增长率约为-0.60‰,首次出现负增长。

图3-3 2000—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

③人口年龄金字塔

历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可以展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趋势。人口年龄结构是我国过去几十年人口变动的结果。图3-4和图3-5是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年龄金字塔。与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相比,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明显呈现收缩态势,表明近年来出生人口在逐年降低,这与前面的数据一致。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普查时点少年儿童人口为22 132万,2020年普查时点增加到25 338万,增长了14.49%。老年人口则从2010年的11 893万增加到了2020年的19 064万,增长幅度达到60.30%。适龄劳动人口则从2010年的99 256万下降到了2020年的96 576万。人口中位数在2010年为34.9岁,2020年为38.4岁,整体年龄进一步提升。根据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27%,65岁人口占比为6.97%。20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0%。近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20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 402万人。表3-2为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

表3-2 2000、2010、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

注:数据来自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图3-4 201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图3-5 202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④人口受教育情况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图3-6所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的人数从2000年的3 611人上升到了2020年的15 467人,增长了约3.28倍。同时,文盲率逐年降低(如图3-7所示),从1964年的33.58%下降到2020年的2.67%,这说明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高层次人力资本大幅度增加。

图3-6 2000、2010、2020年每10万人中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数

图3-7 1964—2020年我国文盲率

(2)我国人口呈现的特征

①人口规模巨大、增长速度减缓

我国人口规模的特征在新时代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人口规模巨大。2020年我国人口规模达到约14.12亿人,延续了21世纪以来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张态势。二是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相比于2000—2010年,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规模增量显著降低,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进入惯性收尾阶段。三是人口规模增加进入稳定的平台期,人口规模的增长幅度减小,人口增长逐渐进入零增长区间,人口规模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高峰平台。

当前,我国人口自然变动所呈现的特点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发展变化共同决定的:在出生率方面,2010—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其中,2010—2016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数次回升,而之后出生率开始呈现整体下降的态势。在死亡率方面,由于分年龄死亡率呈横躺的“J”形分布,随着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增大,占比升高,总死亡人口会随着老龄化加重和老年人口规模增大而增加,从而导致2010—2020年我国人口死亡强度提高,总死亡率升高。由此形成人口的出生率曲线与死亡率曲线向交叉转换区间演进。

②人口年龄结构呈现“M”形、老龄化加速

相较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我国的少年儿童人口变动呈现出独有的特点:第一,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呈现小幅回升趋势,达到17.97%;第二,少年儿童人口总量有较大增加,十年间增加了约3 206万人。

2010—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动的特点为:第一,劳动年龄人口系数持续降低,十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系数由74.47%降低到68.50%,降低了5.97个百分点;第二,劳动力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少年儿童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由2010年的22.3%和11.9%上升至2020年的26.2%和19.7%;第三,从整体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处于高平台期,仍然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状态。

201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变动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老年人口系数增速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老年人口规模已经开始超过少儿规模,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局面已经呈现;第三,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仍将持续,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③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

从人口受教育水平特征来看:第一,低学历人口规模逐渐缩小,高学历人口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2020年,未上过学和小学学历人口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学历人口比例快速提升。教育结构由低学历向高学历转变,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第二,人口教育素质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过去十年间,人口受教育水平从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跨越到以大学文化程度为主,受过高等教育(大学)人口比例持续、显著提高,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的总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 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在未来人口队列规模继替的推动下,我国人口教育素质仍会大幅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人力资本水平逐步提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力资本存量持续增加。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贡献愈加明显,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总量不断增长。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2亿以上,以人均受教育水平提升为驱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第二,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不断深化,为新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老年人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脑力劳动者的开发利用程度比老年体力劳动者的开发利用程度高,且新一代高素质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本能够为许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以适应人力资本水平的发展,增强了产业与人力资本深化的匹配度,从而加速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人力资本发展已从过去的规模红利向如今的质量红利转变。第四,人力资本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人力资本差距仍然存在。人力资本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特点,不同区域间人力资本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优势较为显著,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尚存在着较大的优化空间。

3.1.2 人口规模巨大与现代化的关系

(1)人口与现代化

关于人口与现代化的关系,学术界曾提出过人口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人类发展、人类革命等理论或主张。罗马俱乐部是典型的悲观派,其认为人口剧增、物质革命等现代化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陷入危机(佩西,1984)。但是这一危机并非不可避免,摆脱危机的途径是发起人类革命,提高人类的素质、能力和责任感,明智地运用各种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英格尔斯(1985)提出“人的现代化”,他认为人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因素,只有当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具有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如果只有现代的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而没有能够执行和运用它们的人,现代化也只能是空谈。联合国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第一章开头即指出:“人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人类发展就是释放人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潜力。人类发展不仅是一个目标,而且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前进的一种手段。这提示我们,人虽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归根结底人才是各国真正的财富。我国学者刘铮(1992)认为,在四个现代化以外,有必要提出人口现代化这一概念,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的现代化,避免单纯追求物质建设而“忽略人类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忽略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现代化”。

这些概念虽然提出的时间、情境和角度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充分发展和利用人的才能和力量解决问题,最终增进人类的福祉。正如《人类发展报告》所言,人类发展不仅是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也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关键在于怎样使人人发挥才干,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团结14亿多人口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激发人口巨大潜能和力量,实现全体人口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

(2)人口规模巨大与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的人口规模巨大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人口规模巨大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如就业压力、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

人口规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然而,这种人口规模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发展道路。人口规模巨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然而,人口规模巨大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压力和问题。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意味着就业压力巨大。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但仍然无法为所有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这导致了城市失业率的上升,社会稳定面临挑战。此外,人口规模巨大也给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了人民的基本福利;最后,还通过改革家庭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结构,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规模巨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中国消费市场庞大的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同时,中国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推动了我国技术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双刃剑,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但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我国需要积极应对人口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人口规模巨大不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3.1.3 人口规模巨大与会计变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这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管理规模庞大的人口,并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很多成绩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未来中国经济升级迭代,要从劳动依托型向人力资本型转变(穆光宗,2023),随之也会出现人力资本会计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会计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记录者和信息提供者,必须适应我国人口规模的巨大变化,为经济的发展和监管提供支持。

首先,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会计行业需要处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税务申报和其他相关信息都需要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分析,以便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应对庞大的数据量。

其次,人口规模巨大也促使我国会计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变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逐渐应用于会计领域。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会计职业更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减少人力成本,并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会计行业还需要适应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需求的变化。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推进,会计服务也需要面向不同的人群和市场。例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申报、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支付、生育会计的构建以及失业会计的问题等都需要考虑年龄、职业和居住地的差异,随之可能产生相对应的社会保障会计等。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行业正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革,会计人员可以适应人口变化带来的需求变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政府也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和规范,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综上所述,人口规模巨大将推动人力资本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等一系列会计的发展,下面几节将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人口规模巨大与会计变革的内在联系。 3Qk6oRr0cz68zlXh7WWzYjqegB4vu/md5YG0cwLuY6fWo20YgJmNOZhEurkOfIV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