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个宽泛而丰富的概念,既象征特定历史进程,又形容相对发展状态。一百多年以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立场和不同层面对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都离不开对现代化目标的考量(韩保江、李志斌,2022)。从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完成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标准已无法适应如今的发展阶段,不能用作目标指导当下和未来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是一个革命性、复杂化、系统化、全球化、长期化、阶段性、同质化、不可逆、递进化的过程,现代化的标准总是伴随经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涌现而不断演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相对发展状态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它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发展水平,强调用发展的视角理解现代化的内涵,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发展滞后国家赶超发展领先国家的过程。由于现代化标准呈现动态演进且取决于相对发展水平的特点,再加上发达国家总是大概率能优先在产业变革中获益,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现代化进程意识形态的“道德制高点”,因此,目前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洪银兴,2022),这直接导致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成为现代化的唯一选择。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有效消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一模式的话语霸权,从根本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徐坤,202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它不仅是特定历史进程,是实现从小康社会出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飞跃;也是相对发展状态,是实现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迈向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彩赶超;更是坚定的道路选择,是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经济建设中呈现“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均离不开这个客观现实,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前提。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考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味着必须要始终将人置于现代化的核心位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实践主线,而这也与“人为物质”的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徐坤,2022)。其二,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和优势。人口规模巨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蓬勃动力,中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红利逐步显现,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巨大空间,超大规模工业产出和世界门类最完整齐全且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牢固的产业基础。其三,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约束和挑战。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客观重要挑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如何辩证处理巨大人口规模与有限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打造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普惠性现代化道路等问题,亟需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去解答。然而,中国这样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搬,没有现成道路可走,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注定是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道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发展的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现代化的跨越式积累,用7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历程(王灵桂,2022),但人口规模巨大加上现代化时间的高度压缩,导致各地区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给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挑战,设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立足这个基本国情,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现代化之路走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注定是各领域齐头并进、并联式发展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而这种“并联式”发展过程正是中国现代化相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最为突出的特性。其四,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社会建设中呈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区别于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追求资本无限繁殖与剩余价值绝对化为根本逻辑,追求生产力的现代化,而忽略了对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从而导致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社会撕裂、政治多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的出现(习近平,2021)。实际上,现代化的价值归宿是借助现代化载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并非单纯为了发展生产力(徐坤,2022)。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一直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将对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贯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杨章文,202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是进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本质要求,它是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归。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文化建设中呈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主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极力凸显物质财富的显著地位,为了追逐经济发展和利益增长,罔顾精神文明建设,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罗红杰,2021),必然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乃至撕裂,进一步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缺陷、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价值的失序。区别于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更加明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这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不追求极端的唯一性与片面性,更倾向于以全面性的原则化解矛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齐头并进。
第四,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增殖为内在动力、以经济理性为绝对主导、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但造成本国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严重限制了本国自然资源蕴含的生产力潜质,乃至给全世界和全人类带来了至今都无法消解的生态危机(韩喜平、郝婧智,2021;罗红杰,2021)。以此为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走既守护好绿水青山又发展好金山银山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辩证把握释放生产能力的同时保护发展潜力,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征服自然”道路的超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走出了一条能够对求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化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国际交往中呈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外扩张掠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中心、以少数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放纵资本逐利为特征的现代化,充满了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写满殖民扩张、暴力掠夺和对外侵略的黑历史。直至今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信奉“国强必霸”的政治逻辑,对内掠夺、压榨无产阶级的资源和权力,对外不断利用转嫁经济危机、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局部战争等手段来捍卫“资本至上”的逻辑,强行制造有利于自身的经济秩序和政治规则。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强烈的排外性、霸权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整体未来的关怀,遵循和平的文明发展观,秉持和平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韩喜平、郝婧智,202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时强调:“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并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重要力量,在谋求本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