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可能的创新点

本书遵循制度背景差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动因差异→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相较于已有研究,本书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揭示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决策如何内生于制度环境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积极实施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对当地企业的冲击→当地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措施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逐层推进的逻辑架构,并从关联贷款渠道阐述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内在逻辑,据此构建理论框架。

不同于Chen和Beladi(2021)、李青原和刘习顺(2021)、郁芸君等(2022)、佟孟华等(2022)以及顾海峰和高水文(2022)等的已有文献,本书立足于城商行的股权集中于当地政府与国有企业、当地政府干预城商行的信贷配置决策以及城商行与僵尸企业之间的金融共生关系等特殊制度背景,将产权性质纳入分析框架,比较分析这两类城商行跨区经营经济后果的差异,发现减少关联贷款是城商行跨区经营降低风险承担和增强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这一作用机制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这不仅丰富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研究文献,而且完善了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理论体系。

(2)基于银行业市场结构,聚焦于城商行与僵尸企业之间的金融共生关系,证实了城商行跨区经营有助于加速僵尸企业出清,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财务决策的文献。

现有文献更多的是关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传导效果以及企业静态资本结构(Shen等,2016;Zou和Cai,2017;王永钦等,2022;王道平等,2022;蒋海等,2022),但鲜有文献以僵尸企业为考察对象,探讨货币政策对其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行为的影响。本书发现,货币政策宽松期,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去杠杆”的促进效果更显著。这一发现为抑制僵尸企业“搭便车”的加杠杆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更显著。这一发现为“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提供了科学的经验支撑,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可行的方向。

(3)基于关联贷款渠道构建经济解释机制,厘清了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西部城商行坚持“先省内后省外”的跨区战略,为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方向。

现有文献聚焦于考察城商行经营效率、风险关联以及代理问题的影响(Mitu和Georgeta,2015;Zhe,2016;宋美霖等,2022;张甜和曹廷求,2022;马勇和王莹曼,2022),而本书从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城商行跨区经营降低风险承担水平和增强盈利能力是通过减少关联贷款实现的。这加深了对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理论认知,也为引导城商行跨区经营指明了发展方向。 bnupzCn2+7Vk1RyUyDF/zTOgwvD9jJIatrDG8s1w/2OxdvcfE3xYR7h3Z0cZ+f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