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结合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遵循行文逻辑,本书分为8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详述如下:

第1章为绪论。立足于城商行的制度背景和发展历程,介绍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思路以及涉及的研究方法,并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而构建出结构框架;提炼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结合研究问题,通过对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城商行跨区经营、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僵尸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城商行的风险承担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类与梳理,进而明确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作用机理,为本书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3章为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针对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度背景,系统分析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现状,主要包括跨区经营的整体概况、模式、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理论上阐述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内在机制,据此构建理论框架。

第4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历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现实基础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约因素等内容。

第5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实证分析。第一,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等理论,系统分析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机理。第二,结合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数据特征,构建Cloglog模型,并利用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产权和规模异质性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城商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关系进行拓展性分析。第四,为增强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采用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

第6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去杠杆的实证分析。第一,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等理论,系统分析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去杠杆”的影响机理。第二,鉴于僵尸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数据特征,构建两阶段部分调整模型,利用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并结合手工收集的城商行跨区经营分支机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第三,基于货币政策、产权性质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城商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去杠杆”的影响关系进行拓展性分析。第四,为增强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采用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

第7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第一,基于资源依赖和委托代理等理论,系统分析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与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第二,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利用2006—2020年95家城商行的面板数据,并结合手工收集的城商行跨区经营分支机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第三,基于关联贷款渠道,考察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传导机制。第四,基于行业竞争、异地网点结构差异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城商行跨区经营与其风险承担、盈利能力的影响关系进行拓展性分析。第五,为增强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采用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

第8章为结论、优化对策与后续研究展望。根据上述各章节的研究内容,本章首先总结全文的研究发现,并归纳相关研究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书研究结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客观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本书的研究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1.4.2 研究框架

结合本书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得到结构框架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结构框架 Kh8MRFCdu6nRypPYoRGwlK0bC+qoURDAquPud1xIGd/BaGYMTMUzK8CU+qj67R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