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经营作为城商行“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选择,经历了“严格限制®分而治之®全面收紧®有限放开”的政策演变过程。这一转变充分反映了监管当局的审慎态度,也说明了城商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城商行作为具有“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职能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将会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
(1)丰富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领域的理论文献。不同于现有文献聚焦于考察城商行经营效率、风险关联以及代理问题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双重视角,揭示了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微观效应。研究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现象在非国有城商行中更显著。这一发现为合理评估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的实施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2)拓展有效处置僵尸企业的研究视角。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考察僵尸企业的诱因及其危害,而本书从生存风险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角度,系统考察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加剧了僵尸企业的生存风险,加快了僵尸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尤其是降杠杆速度更显著。这一发现为清理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依托市场机制加速僵尸企业降杠杆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3)基于关联贷款渠道构建经济解释机制,从关联贷款渠道厘清了城商行跨区经营作用于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传导机制,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财务决策的文献。研究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降低风险承担和增强盈利能力是通过减少关联贷款实现的。这加深了对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理论认知,也为引导城商行跨区经营指明了发展方向。
(1)基于银行业市场结构视角,为“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提供了科学的经验支撑。研究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这非国有僵尸企业降杠杆的速度更快;货币政策宽松期,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降杠杆的促进效果更显著。这一发现为抑制僵尸企业“搭便车”的加杠杆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方向与启示。
(2)基于长效机制和优化路径两个层面,提出了契合城商行跨区经营的优化对策,有助于引导城商行跨区经营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于研究结论,明确提出对策,“依托经济圈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扎根基层拓展发展空间;西部城商行坚持‘先省内后省外’的跨区战略,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红利”。尤其是对于西部城商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实现“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区域认同、协同深化”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助力资源统筹与互补。这既有利于规避异地分支机构遭受排挤与打压的被动局面,又为异地分支机构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金融资源以及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