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位条件,在西部地区都具有领先优势。成渝地区的发展演进经历了成渝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成渝地区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篇章,迎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任务,离不开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高质量发展。城商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本地化优势极为突出,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市场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而跨区经营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选择,经历了“严格限制®分而治之®全面收紧®有限放开”的政策演变过程。从2006年跨区经营的兴起,到随后的快速扩张,再到2011年中国银行监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放缓了城商行跨区扩张的审批进程,以及2013年重启异地设立分行的相关工作,这一转变充分反映了监管当局的审慎态度,也说明了城商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研究了城商行的跨区经营策略。本书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立足于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度背景和现状,梳理了城商行跨区经营的成长历程,提炼了城商行跨区经营的模式、特征及其潜在问题。具体而言:2006—2020年全国城商行法人机构数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市场基本达到饱和,当然也出现了少量回落;城商行总资产占比稳步上升,市场份额同步增加;东部地区实现省外跨区经营的城商行数明显占优,但大多数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区域选择倾向于本省内(直辖市或自治区,后文简称为省内);西部城商行通常仅在省内建立异地分支机构,而省内外均有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其普遍表现为省内异地分支机构数量要显著多于省外分支机构;城商行跨区经营模式主要涉及新设异地分支机构、并购重组、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金融机构、业务联合合作以及新设村镇银行六种模式,且以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为主流模式。此外,在此基础上,该部分提炼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存在的潜在问题:跨区经营可能引致金融资源失衡;跨区经营可能造成比较优势丧失;跨区经营缺乏配套的细化监管政策。

第二部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历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现实基础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约因素等内容。

第三部分,系统考察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选取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识别出僵尸企业,然后利用Cloglog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会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产权和规模异质性及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影响,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更显著;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激励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样本组中更显著。

第四部分,全面考察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去杠杆”的影响。选取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识别出僵尸企业,然后利用两阶段部分调整模型检验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从实证检验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有助于加快僵尸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尤其是降杠杆速度更显著。在此基础上,从货币政策、产权性质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角度进行了拓展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宽松期,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降杠杆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城商行跨区经营对非国有僵尸企业降杠杆的速度更快;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激励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样本组中更显著。此外,以上结论在充分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

第五部分,深入探究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资源依赖和委托代理等理论,以2006—2020年95家城商行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手工收集的城商行跨区经营分支机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城商行中更显著;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其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在非国有城商行中更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关联贷款渠道进行机制检验,实证检验发现,减少关联贷款是城商行跨区经营降低风险承担和增强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此外,基于行业竞争和异地网点结构差异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视角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行业竞争较低的地区实施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和盈利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非省会城市实施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和盈利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和盈利能力的激励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更显著。上述研究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第六部分,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度背景,从长效机制和优化路径两个层面,提出契合城商行跨区经营的优化对策。其中,契合城商行跨区经营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制度共决、共信和共守机制,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共赢新格局;优化人力资源晋升机制,激发人力资本最大潜能;坚决贯彻城商行退出机制,优化事后监管。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商行跨区经营的优化路径:强化制度与技术平台建设,赋能跨区经营有序开展;持续推进产品与服务创新,增强城商行承载能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依托经济圈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扎根基层拓展发展空间。

显然,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理论体系,为城商行跨区扩张布局、建立配套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提供了可靠的经验借鉴,也为城商行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IagC5cbw68/2GYyPyZHFyE3h2P8r6FT2OpZDyIeZ9j6V21JbVtBod39sIh35zW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