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已有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国内有关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研究要明显滞后于国外,而且国内研究更多的是聚焦于理论研究层面。与此同时,城商行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和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定位。因此,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我们均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国内文献较少涉及系统考察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微观效应。梳理前述文献可知,有关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研究仍存在亟需拓展与改进之处:
(1)城商行跨区经营决策如何内生于制度环境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鲜有文献涉及。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考察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内涵界定、效率评价、绩效评估、风险承担以及治理策略等层面(Pu和Yang,2022;Liu和Li,2021;孙博文等,2021;乔小乐和宋林,2022),鲜有文献立足于城商行的股权集中于当地政府与国有企业、当地政府干预城商行的信贷配置决策以及城商行与僵尸企业之间的金融共生关系等,比较分析不同产权性质城商行跨区经营经济后果的差异。换言之,城商行跨区经营决策如何内生于制度环境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现有文献未能正面予以有效回应。因此,本书将遵循“积极实施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对当地企业的冲击→当地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措施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逐层推进的逻辑架构,从关联贷款渠道阐述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内在逻辑,据此构建理论框架。
(2)城商行与僵尸企业之间的金融共生关系,未能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尤其是城商行跨区经营究竟对僵尸企业产生何种影响,依然是“黑箱”。现有文献更多的是关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传导效果以及企业静态资本结构,而本书以僵尸企业为考察对象,基于银行业市场结构视角,聚焦于城商行与僵尸企业之间的金融共生关系,探讨城商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影响。据此,为“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提供了科学的经验支撑,也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可行的方向。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经济解释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现有文献聚焦于城商行经营效率、风险关联以及代理问题的影响,但从其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的双重视角,并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考察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系统研究,依然缺乏。鉴于此,本书将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基于关联贷款渠道构建经济解释机制,旨在厘清跨区经营对城商行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也为引导城商行跨区经营指明了发展方向。
本章依据前述文献梳理,对城商行跨区经营、僵尸企业以及风险承担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其理论基础有了明确的认知,凝练出了整体研究思路。与此同时,本章系统分析了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明确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阐明了城商行跨区经营微观效应在不同情境下存在的差异,为本书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