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基于回应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少年)司法保护的新需求新期待,将目光投向关涉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方向性、周密性、实效性的司法政策问题,以“服务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法律、回应群众关切、重塑少审辉煌”为目标,在对司法政策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态势予以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延伸审判职能、协同社会机制”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政策体系。本书的研究方向既着眼宏观,通过系统梳理、厘清范畴、对照检视,构筑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政策的整体“防护林”,又关注微观,重点研究“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机制”(“处遇”一词最早源于监狱学相关理论,有“处理”“对待”“治疗”等意思,强调刑罚个别化和对行刑制度进行改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言辞证据审查”等八个关涉司法政策落实的具体问题。本书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南财经大学联合申报的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的转化成果,该课题报告结项验收获评优秀。本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政策基本问题。综论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政策发展脉络,提出完善中国未成年人司法政策体系必须处理好五个关键问题,即儿童定义的“开放性”与未成年人定义的“恒定性”的毫厘之别;双向保护“两难全”与宽严相济“左右摆”的位阶选择;审判工作“专业化”与职能延伸“多元化”的相促制衡;司法保护“送出去”与社会支持“接进来”的咬合相弥;政策制定“碎片化”与法律制度“体系化”的逻辑互洽。

(2)关于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问题。该部分聚焦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着重从“保护”与“惩治”平衡角度展开讨论。通过实证分析,该部分提出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存在规则制定不严密、罪错行为分级标准不明确、罪错行为分类体系不科学、专门矫治教育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并从司法职能延伸与社会机制的全面充分协同角度,提出分级处遇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干预,并构建以罪错未成年人信息共享、强化刑事诉讼程序与矫治措施的衔接为着力点的联合处遇体系。

(3)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言辞证据审查问题。该部分以被害人陈述可信度审查为中心,揭示了刑事案件未成年人言辞证据审查存在的充分印证难以实现、案件事实难以推定、确切结论难以形成的实践困境,并据此构建审查“被害人陈述可信度”的核心标准、辅助标准及配套机制。

(4)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问题。该部分全面梳理封存制度相关政策,揭示该制度在运行中存在查询主体和查询程序不明确、封存范围有待细化、对罪错未成年人缺少持续考察、封存流程信息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增设封存考验期、建立覆盖诉讼全流程的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等完善对策。

(5)关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问题。该部分在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态势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锚定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司法裁判存在的几大难点:特殊证据构造与刑事案件证明标准不匹配的事实认定难、从严惩治背景下从宽情节把握易失当、司法资源有限背景下被告人和被害人难兼顾的双向保护失衡、融入性侵治理职能延伸作用发挥不足,并据此提出确立综合证明模式做到有罪必罚、审慎把握从宽情节确保罪刑相当、强化被害人保护促进双向平衡、延伸审判职能实现惩治并重的完善路径。

(6)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交易行为民事纠纷问题。该部分主要探讨在未成年人广泛参与网络交易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未成年人权益“特殊、优先”保护与网络经营者的信赖利益保护,以及维护网络交易效率与安全之间的价值平衡。通过典型案例(案件)分析,该部分从未成年人网络交易行为的效力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责任的承担三个方面探索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交易民事纠纷裁判规则体系。

(7)关于未成年人民事监护制度问题。该部分以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的监护失责现象为研究对象,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行之有效、用以指引审判实践的司法政策,让“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回归到与未成年人成长最为息息相关的家庭中,明确了司法政策在践行“养老育幼”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价值观中的路径。

(8)关于校园欺凌问题。该部分基于实证分析,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权责分离”,提出应从国家监护角度划定校园欺凌治理边界,区分司法系统和前端系统划定责任。前端系统应建立分级分类分流治理体系,在社会调查程序前置的基础上,对相关要素予以充分考量,并最终建立以学校为预防主体、第三方为认定主体、教育行政机构为处置主体的校园欺凌责任惩处体系,着重从社会机制支持角度厘定了相应司法政策的适用空间。

(9)关于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延伸工作机制问题。该部分提出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专门法庭向专门法院发展的过渡阶段,由人民法庭相对集中地补位承担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延伸职能。对照人民法庭的发展理念、工作要求和职能定位,可以发现,它们与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延伸工作的类型化功能理念呈现三个契合:修复型的司法理念与人民法庭内涵的“枫桥经验”契合;综合治理型的“社会性”与人民法庭的基层治理“单元性”工作要求契合;诉讼权利保障型的“国家亲权”理念与人民法庭司法为民职能定位契合。据此,本书提出以审判工作和延伸工作适度分离为前提,创制由人民法庭补位未成年人司法延伸工作的“机制构建类司法政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编写委员会充分发挥院校合作优势,注重运用交叉学科分析方法,强化了研究的应用特色。编写委员会搜集、整理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案例(案件)和事件,实地走访了成都、内江、绵阳、德阳、自贡、泸州、阿坝、凉山等地市州及部分下辖区县,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教育机构、妇联、共青团等负责未成年人工作的相关一线同志,就未成年人保护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设计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四川省未成年人法治意识调查问卷》,面向成年人的《四川省婚姻家庭观调查问卷》,以及分别面向法院系统和普通群众的《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政策研究问卷》,创新性地利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列联表分析考察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引入伪实验设计中匹配估计量的思想,对数据进行基于最近邻的倾向得分匹配,保证处理组与控制组个体的可测变量取值尽可能相似,从而减少选择性偏误,以获得各要素之间最接近真实的关联特征,最大限度地确保实证素材的真实性。此外,编写委员会在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及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件资料,经反复论证,形成关于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政策的意见,涵盖重点研究的八个问题,形成75条规定(建议),力求为未成年人司法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操作规范。

本书由徐新忠、马铁丰和李照彬共同确定整体框架、研究方向和写作思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刘丽君和《四川审判》杂志副主编高倩牵头负责全书的修改指导工作。本书写作人员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曹金容;第二章,杜茜;第三章,许世强、丁楠力;第四章,唐楠栋;第五章,魏庆锋、苏易;第六章,朱兴琴、鲁朝俊;第七章,罗虹、胡云双;第八章,王玥、刘颖;第九章,豆晓红;第十章,杨思思。第十一章为各章观点汇总,无具体执笔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熊智临、任建梅、朱文娜负责数据的整理、分析等工作。尽管写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多次修改完善书稿,但限于水平,错漏疏忽仍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委员会
2024年8月 iPsc3xvh2AP6RBmv7rf/rMsR7M25h/Kl0fHJqlme8DBF7eajUdKoTHHQwkVkA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