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脱贫攻坚历史重任的民族地区,将乡村振兴提上日程。乡村振兴,确立主体力量是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和坚持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历史证明,这是非常富有洞见和实践效能的战略判断。乡村振兴固然要为农民构建丰富的物质生活、建设便捷的交通和创造优美的环境,但这些都是表象特征,乡村振兴的本质和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和培育农民主体认知和主体能力,重振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构起乡村持续发展和繁荣的主体支撑。
民族地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确立农牧民主体地位,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但是文献调研和田野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牧民主体性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宏大叙事背景层面,现实作为群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农牧民自身等对农牧民主体地位的理性认知尚未全面构建;契合民族地区实际和时代主题的农牧民主体性建设思路、方略、措施和路径尚未系统提出和建构。探其原因,一方面是理论层面的应然逻辑尚未完全架构起来,另一方面是体制和政策也没有对其给出清晰的界定。换句话说,对于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来说,目前农牧民主体性问题还缺乏理论张力和实践贯彻力。但在乡村振兴语境下,确立农牧民主体地位,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又是应然之义、必然要求。基于此,在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必要将应然逻辑与实然操作系统相结合,认真梳理农牧民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现状,找出其制约因素并加以破解,重构提升农牧民主体地位的路径体系,培育农牧民的主体自觉。这样才能将农牧民主体性建设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有效推进,从而以农牧民有效自为的磅礴力量为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主体贡献。
本书致力于探索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农牧民主体地位问题,希冀助推这一问题由宏大叙事背景转化为实践活动,在民族地区乡村场域普遍展开对农牧民主体性的现实关照。由此,本书采用了文献调研、田野调查、模型建构、定性分析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框架上,遵循“应然”→“实然”→“使然”,由“道”而“术”的研究逻辑,构建“明道→了势→取经→优术→建路”的框架,通过宏观的理论逻辑分析和微观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情况调研,聚焦乡村振兴中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存在的现实困境,重构显化农牧民主体地位的机制,探寻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的有效路径。
在内容上,本书第1章为绪论,呈现研究背景、学术史梳理、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2章着力于对农牧民主体地位问题进行理论认知和逻辑剖析。在分层次剖析农牧民主体性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深度剖析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理论依据、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本书认为,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义;可行能力理论和赋权理论为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本书从哲学、历史、政治、社会四维度建构了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的逻辑架构,认为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人民主体性在民族地区乡村场域的显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族地区乡村安则国家稳等支撑起了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逻辑。而从现实性来看,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出于民族地区构建持续性内生动力的需要,有利于缩小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三农”现代化,有利于建构民族地区科学的乡村振兴力量框架。
本书第3章对民族地区农牧民主体地位进行实然分析。目前理论界对农民主体性研究得较多,而对农牧民主体性的实然研究则相对较少。本书基于对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民族县的部分民族村的调研,了解、剖析农牧民主体地位的现实状况。在调查方法上,采用了分层访谈法和问卷调研法。分层访谈就是既对村两委和镇、县乡村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也对农牧民进行面对面访谈,以保证多角度认知农牧民主体地位状况;调查问卷发放给农牧民,由农牧民填写。本章根据分层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设置了评价模型,对民族地区农牧民主体地位进行现实评价,对农牧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进行概括总结。研究发现,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牧民主体地位认知与参与意愿呈强烈反差,体现了其一定的认知弱性;农牧民参与度呈领域分化形态。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领域参与度较高,而在乡村治理领域参与度较低;民族地区农牧民产业作为被动化、利益分享边缘化明显;农牧民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强度不够。
但现实认知只是基础,关键还要进行原因剖析。通过剖析原因来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才是研究的正确方法。因此,本书第4章对民族地区农牧民主体地位现状“之所以然”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本书认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发育程度和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推进模式等难以支撑农牧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农牧民主体意识潜藏、主体能力低下、主体权利缺失等难以匹配农牧民主体地位要求。这些属于根本原因。同时,人才资源集群效应缺乏、农牧民人口结构失衡和群体分异等也制约了农牧民主体地位实现。
本书第5章力图在实然分析基础上,通过比较借鉴,为“使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书认为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农牧民主体地位,需要用更高远的视角,以内外对比和历史比较借鉴的方式打开思路。在国内外乡村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中,农民的“剪影”或许能为今天乡村振兴中农牧民主体地位实现和作用发挥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本书第6、7章,就在“应然”和“实然”分析的基础上,在比较、借鉴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进行“使然”分析,试图对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的机制进行设计,路径进行构建,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凝聚农牧民主体力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章以前文的理论分析为指导,从动力机制、赋权机制和赋能机制三方面构建了机制体系;在路径的构建上,衔接第3章的原因分析,从内生性路径、外源性路径和环境支撑路径三方面构建了相应的路径体系。本书认为,乡村振兴中实现农牧民主体地位,需要立足现实,考虑农牧民特征,进行针对性破解。既从农牧民自身出发,也要考虑文化规制、政府意识与作为等。具体路径构建要从“意愿+能力+组织+文化”的四维角度出发,从培育参与意愿、提升参与能力、架构参与组织、建设社群文化支撑等内外路径入手,构建一个长短结合、内外合力的路径体系。但整个课题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在此,也特别感谢课题组成员的支持。本书是郭堂辉、沈超群、艾静静、罗皓月等课题组成员共同的成果和心血。他们参与了课题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和课题写作。也特别感谢调研地区相关部门提供资料,感谢凉山州委党校、甘孜州委党校、阿坝州委党校等同仁们的支持和帮助。
郭险峰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