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现状

1.2.1 期刊文献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一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笔者于2024年5月1日,在中国知网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词对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下文简称“这一时期”)之间收录的相关成果进行搜索和梳理,运用计量方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文献来源、发表年度、研究主题、学科分布、研究层次、基金项目等方面进行归纳,对当前乡村振兴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形成整体性认识,旨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性掌握,为本书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06653篇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章134602篇;学术论文22891篇(包括博士论文741篇);会议文章3221篇;报纸文献32107篇。由此可见,期刊文章是主要载体,能反映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特点和趋势,因此,笔者先对期刊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第一,从期刊文献发表时间来看,乡村振兴从2014年开始被学界关注,投入其中的学者到2017年有一个明显的增加,2017年发文量为611篇,到2018年出现了井喷式增加,2018年发文量为1.21万篇,之后保持增加的趋势,到2021年又出现了一个发文高潮,一直持续到2023年。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发表年度分布见图1-1。

图1-1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发表年度分布

第二,从文献来源的分布情况来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共发表11961篇,占总发文的30.89%,北大核心期刊共发表16781篇,占总发文的43.33%,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共发表9856篇,占总发文的25.45%。2014—2024年乡村振兴期刊来源类别见图1-2。

图1-2 2014—2024年乡村振兴期刊来源类别

第三,从学科分布来看,这一时期的文献分布在多个学科,农业经济7.80万篇,政党及群众组织1.84万篇,旅游7999篇,金融7492篇,中国共产党6476篇,文化6067篇,建筑科学与工程4997篇,贸易经济4678篇,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627篇,高等教育4138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3735篇,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3435篇,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3176篇,职业教育3167篇,人才学与劳动科学2871篇,工业经济2834篇,经济体制改革2802篇,农业基础科学2791篇,新闻与传媒2436篇,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2342篇。基于检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出比较广泛的状态,学者们针对乡村振兴开展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四,从研究主题的角度来看,排在第一位的主题是乡村振兴,文献数为55689篇,其内容包括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振兴策略。第二位的主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数量为15926篇。这个主题的成果从多角度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第三位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文献数量为2909篇。这个主题聚焦于乡村振兴高质量的发展,包括乡村资源的开发、乡村经济市场的拓展等。第四位的主题是乡村旅游,文献数量为2503篇。这个主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营销,以及旅游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第五位的主题是乡村治理,文献数量为1719篇,这一主题的成果主要关注乡村地区的管理和治理机制,包括政策制定、社区参与、法律框架等方面。第六位的主题是发展路径,这个主题涉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规划,以及乡村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研究主题分布见图1-3。

图1-3 研究主题分布

不难发现,乡村振兴研究总主题下的各个子研究主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研究的完整体系。乡村振兴作为总主题,涵盖了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方式,可以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子主题则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全面展开。例如,乡村治理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等手段,可以营造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等方式,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表明,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吸引力所在,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组织振兴的研究表明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才能形成强大合力。这些子主题的研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具体建议,同时,研究本身也表明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乡村振兴实践都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第五,从基金项目来源的角度来看,中国乡村振兴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乡村振兴的项目共910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基金对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基金项目来源分布见图1-4。

图1-4 基金项目来源分布

各级各类基金项目在乡村振兴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助于项目成员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地调查。科研项目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知识创新有助于提高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揭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可见,科研项目在乡村振兴研究中从资金支持到知识创新,再到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和实践不可或缺的部分。

1.2.2 图书

乡村振兴实证研究的图书文献数量相对不足。这一时期乡村振兴的图书共有154部,其中所涉专业农业经济,共57部;政党及群众组织,共16部;农村文化建设,共12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共11部;旅游,共8部;行政法及地方法治,共7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共6部;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共5部;建筑科学与工程,共4部;农业基础科学,共4部;中国共产党,共4部;中国文学,共4部;地理,共3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市场研究与信息,新闻与传媒,法理、法史,工业经济,各2部;生物学,1部。乡村振兴主题图书学科分布见图1-5。

图1-5 乡村振兴主题图书学科分布

在这154部图书中,农业经济领域的图书最多,占总数量的59.74%,这反映出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相契合。这些图书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理论构建、实践指导、政策参考、启发创新等多重作用,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图书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对乡村振兴的多维度理解,构建和深化了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的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陈高威、温铁军所著《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该书对乡村振兴这一命题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生态价值转化、生态文明战略在乡村的落实、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农村经济繁荣途径、“新六产”的贡献、疫情防控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城乡融合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与中华农耕文明的关系、乡村振兴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以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深入探讨。王玉斌所著《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探索》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特点,涵盖了“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以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质量兴农战略,探讨了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农业保险的作用、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推动、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农村空心化、生态治理、文化传承、农民合作社的角色等多个话题。陆超所著《读懂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从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劳动力蓄水池与现代化稳定器、最大的存量内需、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文化复兴、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这五个维度,向人们介绍中国乡村发展历程、城乡社会发展变化,展示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本书对大众了解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陈润羊、田万慧、张永凯合著的《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从城乡融合的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和动力模型,识别乡村振兴的限制因素,揭示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进而提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在现实实践上,该书以中国发展很不充分的西北地区为重点,从学理层面探寻各地乡村振兴鲜活经验的行动逻辑,基于动力差异刻画不同区域类型的乡村振兴模式。

其次,这些图书揭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矛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有助于实践者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探索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方法。例如,刘同君所著的《农民权利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时代命题》,阐明了农民权利发展与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从农村法律文化根基、法律文化构造、法律文化路径等层面剖析农民权利发展的法律文化底蕴,从农村农民权利发展的实践考察,提出了农民权利发展实现机制的建构路径。房绍坤在《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与实效考察》一书中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予以理论回应,在认识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三权分置”思想,即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建议加快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刘恒科所著《农地经营收益分配法律制度研究》对农村土地经营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针对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不同模式,包括土地家庭经营、流转经营、集体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以及农地企业化经营,对农地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深入剖析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实际状况,本书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的策略。本书构建了研究农村土地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知识基础。

最后,这些图书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提供指导。例如,王刚主编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系统地讨论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强调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作用,介绍了典型数字技术的原理、特征及其应用场景。伍聪所著《电子商务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以西藏地区为例》一书,从新时代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出发,选取西藏作为典型地区,对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结构优化、乡村治理创新等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西藏农村电商农村、农业、农民三大支撑体系等系统。王西琴、陈秋红合著的《红色火种:湖南省永州市“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实践》一书,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分析和总结了永州市的“党建+产业技术扶贫”模式,详细介绍了永州市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金丹、侯媛媛、吴恙等所著的《海南乡村振兴之路》一书深入探讨了海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城乡融合的实践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乡村治理的模式与经验、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与做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它还梳理了海南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成效和问题,并分析了海南城乡融合的综合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示范村镇的创建进展。此外,该书还总结了海南乡村治理、乡村人才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海南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乡村振兴的维度》一书是基于李小云教授在云南、重庆等地长期开展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而著的思考和随笔集。这本书主要聚焦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多个方面,探讨了乡村脱贫后的持续振兴问题、新乡村时代的发展困境以及乡村建设的策略多样性。李小云教授在书中对小农经济的可持续性、乡村经营策略的创新以及集体经济和“乡村CEO”的塑造进行了系统讨论。此外,李小云教授还揭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并展示了乡村建设所遭遇的困难与挑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深度洞察,还在实践层面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乡村发展的实践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多维视角和参考。

这一时期的图书对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也有了实践成果的总结,但缺乏对区域性乡村振兴的系统总结,有必要丰富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1.2.3 报纸文献

在理论研究领域,报纸文献占有一定比例。经过笔者进行数据比对后发现,报纸文献资源发文量占这一期间文献资源总量的15.5%,仅次于期刊文章数量。乡村振兴主题报纸文献发文量趋势见图1-6。

图1-6 乡村振兴主题报纸文献发文量趋势

报纸文献研究成果呈现出规模性特点,所涉学科丰富,但较为集中的是农村经济。

乡村振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关于乡村振兴宣传类型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其重在宣传,理论性、学术性不强。

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振兴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多、研究内容广、研究机构和学科分布不平衡、研究层次浅、应用性和技术性研究多、基础性和政策性研究少等特点,乡村振兴实证性研究滞后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发展。 r7+Yc6bGGg5HNQGYVX0Y3RVNR5ovC0/z3YTvixzHeWbwZ8j8tqtXxo5gZOcxa6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