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运动训练的人文教育

一、运动训练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反映在参赛选手竞技能力提高后的运动成绩上。运动训练具有训练和教养的双重性。过去我们只重视训练中的“物”,而忽略了受教育的“人”,以致出现了部分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不强的现象,例如少数高水平运动员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破坏了社会治安和谐,这都是忽视了对运动员的人文素养、道德向善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由此才会产生运动员个体发展失衡的问题。现今,在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逐渐重视人文教育,将完善的素质教育和训练实践结合在一起,突出“人本位”在运动员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运动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应遵循运动员的自然发展规律,加强对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和谐社会的宗旨。

二、加强运动训练人文教育的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因训练负荷产生的生理不适足够重视。追求卓越的运动成绩固然是每一位高水平运动员的首要目标,也是奥林匹克价值观所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理念的物化表达;但是,运动训练中“以人文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应在功利主义面前被抛之脑后。大量事实告诫我们,机体只有在适宜负荷的刺激下才能适应内环境的变化,机能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通过适宜刺激才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这样才能使身体机能向更强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个体的身体运动能力,走人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要重视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单一枯燥的环境压力下的心理疏导。在体育职业化、商业化、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个体在不断接受负荷刺激而没有得到及时恢复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症状,如焦虑、压力大、疑心重等,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产生了追名逐利的思想。少数运动员无视体育公平竞争的原则服用违禁药物,甚至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牺牲集体利益,这说明了部分运动员有着较大的心理问题,心理发展状态失衡,阻滞其个性发展 。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追求心理平衡并进行练习极其重要。同时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开发运动员个人的心理激活区,抑制心理衰竭区,充分利用个体的情商,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将运动负荷影响下的生理、心理控制纳入人文教育体系。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在解决学训矛盾时不可避免的话题。竞技体育在早年“金牌主义”“锦标主义”横行时所选择的“华山一条路”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大量社会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高水平运动员被培养成为省冠军、国家冠军、世界冠军,取得了较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但当其因各种原因退役之后,却难堪重任。部分运动员较低的文化程度、单一的生存生活技能、浅显的社会认知能力及粗浅的人际交往策略使得其退役后的生活如履薄冰。因此,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将丰富运动员文化知识体系和提高人文素养纳入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过程,是运动员运动生涯、人生规划的必修课。运动员在社会大众面前展示出健硕的体魄、文明的举止、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谈吐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会助其勇攀生命价值之巅。 KAMtClhei8GgoyaS930gT8yaCpR036LSLcLktOcf9283bPFhJpGXTaYZbnZhtxl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