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在外高加索建立了一个高原(海拔达1 800米)训练大本营,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试探性训练。20世纪60年代,为筹备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墨西哥位于海拔2 240米的高原),地处平原的国家选择相近的海拔高度(1 500~2 000米)对运动员进行适应性训练。赛前,部分国家又提前到墨西哥对运动员进行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训练,高原训练理论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各国对高原训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效仿实验,欧美部分国家在某些重要国际比赛前对参赛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更是成了惯例。如今,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运动员不仅进行高原训练,还进行“仿高原”“模拟高原”和“低压舱”训练。目前,进行高原训练的运动项目包括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手球、摔跤、乒乓球、自行车、皮划艇、滑冰、滑雪等。
高原训练方法是指有规律、有组织地将运动员安排到适宜的海拔高度地区进行阶段性训练的方法
。高原训练已经是绝大部分耐力项目顶尖水平的运动员训练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原训练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运动能力和实战水准的快速提升。一般来说,海拔较低时训练效果不甚显著,1 800米以上的高原训练才能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得到较大改善。因此,国际统一将1 800米作为亚高原和高原的分界点。
人在锻炼时,机体要获取、运输和利用氧气。高原训练的生理学机制是人体在高原低压且缺氧的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将高原缺氧的生理表现和运动训练的负荷施加作为两个刺激源,让运动员生理产生较平原地区不同的应激反应,以释放身体的机能潜质,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环境的生化反应。高原训练依据其不同的效用分为三种形式:①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在基础训练阶段,为了提高肌肉耐力水平和一般能力进行高原训练。这种类型的高原训练在负荷和形式上提倡接近平原化标准。②状态主导型高原训练。为了使比赛成绩获得提升,做赛前训练准备,即为了比赛成绩而到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这种类型的高原训练阶段特征明显,基本上包括习服期、增量期、强度期、减量调整期。③恢复型高原训练。利用较小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有目的地缓解因比赛出现的劳损。这是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可以促进运动员在下一个比赛阶段的基本有氧耐力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