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周期训练理论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

20世纪以来,竞技体育高水平训练实践在运动竞赛的职业化、商业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断创新发展。无论是在高水平竞技比赛中,还是在日常重复的运动训练中,一些始料未及的训练问题不断涌现。传统训练理论无法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难题,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训练的重要目标是促进运动员的生物适应机制的产生,使其在年度、季度、月度主要比赛中达到较佳的能力状态,并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为完成这一目标,运动员的周期性备战状态应有所提高,才能使其保持高水准的竞技状态。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既定训练计划,训练周期的合理安排就成为整个训练的关键。周期这一概念来自英语的“period”,指时间的区隔阶段。现代周期理论将训练时期分成几个计划阶段,也就是不同训练阶段。周期理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为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运动训练实践的推进作出了应有贡献。

1965年,苏联运动训练专家列奥尼德·P.马特维耶夫(Lenoid P.Matveyev)根据苏联运动员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前有关如何训练的问卷调查,同时参考了历史学家关于人类发展的时期和阶段的周期理论,发表了关于年度训练计划模式的文章。这是最早提出周期概念并将其运用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理论资料。然而,马特维耶夫的训练计划模式只适用于年度仅出现一个顶峰的比赛周期,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运动竞赛日趋频繁的需求。因此,随着周期理论的发展,制订的训练计划应随时调整,尽可能满足那些在一年内要参加多次比赛的运动员的需要。

二、周期训练理论的应用

周期训练理论依据人类有机体在生理范畴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周期性的变动规律,长期以来,被广泛地运用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竞赛的训练中。一方面,周期训练理论将年度训练计划分成几个较小的训练阶段,使其更易规划和管理,确保运动员在当年的主要比赛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另一方面,周期训练理论将训练周期划分为不同训练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发展运动员的不同身体能力,尽可能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柔韧性及运动心理素质。这两方面包括了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层级分类、训练周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准备、训练量与强度的变化,以及短期、中期、长期计划的基本训练方法。

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训练周期可用年度训练计划来概括,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比赛阶段和过渡阶段(恢复阶段)。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因具体的目标不同,可分为两个子阶段。准备阶段可根据不同的训练特性,分为一般准备阶段和专项准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比赛阶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赛前阶段和比赛阶段。年度训练计划中包含了大周期和小周期,每个训练阶段都为实现年度训练计划目标服务。 eG1Hr2nsZRQPVURy+ZebZ4XkO7mhd9DifZbXMtyM6+8FBKgniMlEOIFPGT1qmD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