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短篇,几乎都在描绘老年期的爱恨情仇,文字优美,结构清晰,充分展示了如何与老人开展心理咨询,是疗愈咨询师衰老焦虑——既恐惧老年个案又害怕自己变老——的一剂良药。当一个人步入老年时,在我看来,理想的状态是:惩忿窒欲,损益盈虚,安居而无所往,不求为受益之主,不居于受益之地,自损以益人,而以为自益也,心满意足于自己成为“老废物”,拥抱残缺和死亡。
——李孟潮,心理学博士
精神科医师,个人执业
见证,共鸣,深情……一个反本质主义的大师,以一种绝美的笔触直白地勾勒着疗愈最本质的部分。所有这些似乎都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亚隆擅长叙事,这不奇怪。可从本书看来,他不仅擅长叙事,而且擅长叙事治疗。叙事,或者整个后现代治疗的存在主义底色,从本书中一览无余。
白驹过隙,一日浮生。这绝对是一本杰作: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都蕴藏着无尽的生命智慧;每一个故事都像是点滴生命的沉淀,汇入人生故事的海洋;每一个故事都会让读者所付出的时间变得厚重和值得。
哦,不只是阅读的时间,还包括之后的每一天……
——李明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著名叙事疗法治疗师
这些故事发生在心理咨询室,又不是那么“标准”的心理咨询故事。作为举世公认的大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奠基者欧文·D.亚隆,在从业超过五十年之后,已经超越了心理咨询的技术范畴,将其上升到哲学和艺术的层次: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确定的诊断与疗程,没有助人者与求助者的明确分野;只有一个咨询师敞开自己的生命经验,在一个小时内与另一个生命的短暂相遇。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人的“存在”,所有人在死亡面前都同样渺小和无知,不得不紧密联系与相互纠缠,为自身的存在寻求某种意义作为支撑。咨询师无法提供答案,但如果足够诚实、足够谦卑,足够有耐心地陪着来访者,他们或许会在某个时间获得某种存在性的慰藉。这就是欧文·D.亚隆在他八十多岁高龄时带给我们的故事,既是他的咨询体悟,也是他的生命经验,是问题,也是答案,是困惑,也是启发,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说到底,所有故事都是一个故事,关于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彼此看见与被看见,记得与被记得,创造出某种接近永恒的体验。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当欧文·D.亚隆对自己试图简化、编纂、生成“如何以某种预先设计的方式来治疗病人”的手册感到绝望时,他启用了让病人阅读哲学著作然后在治疗过程中充分交流的方法激荡彼此心灵的世界。这种不同寻常的方法,仿佛让双方共同潜入了伟大灵魂的智慧之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找到了益处,这是亚隆本人没有预料到的,也是亚隆著作的魅力所在。2017年12月我在美国阿纳海姆目睹、聆听八十六岁的欧文·D.亚隆站着朗读他自己刚刚完成的著作《斯宾诺莎问题》两个小时,全场八千观众沉浸在两位哲学家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中,并被深深震撼。《一日浮生》中亚隆撰写的心理咨询室里发生的故事,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治疗素描,更是一代存在主义大师的哲学思考的直观呈现,令读者在学习其心理治疗技术的同时,有机会以崭新的视角理解生命中的痛苦、困惑和希望。
——刘丹,博士
亚洲家庭治疗学院(AAFT)院士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DCAP)副主席
4S系统实践公益基金项目发起人
读《一日浮生》,就好比现场观摩亚隆先生的咨询:真实、当下,特别是看到他的挫败、努力和释然,来访者意料之外的豁然改变。自此,咨询中的我犹如亚隆附身,迈入崭新境界……(徐志明)
亚隆先生在我心里,兼具智慧师长、真挚友人和性情中人的丰富感觉。他的著作也总有一种敞怀相见、倾囊相授之感。《一日浮生》中,便能直观读到这让人动容的丰富与慷慨。(张曜)
书中的故事激发了我对待余生的勇气和力量,亚隆的治疗过程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本真地活出自己,做一面干净有温度的镜子。(周叶芳)
《一日浮生》完美体现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独特的治疗理念:不断支持来访者内在的勇气与智慧,并让其化为来访者内心愿望的坚定力量,以扫除那些阻挡其愿望实现的障碍——各种非理性信念。结束这场博弈,来访者犹如一位意志坚定的王者。(王小慧)
——欧文·D.亚隆团体认证咨询师和团体带领者、《一日浮生》读书团体领读人
2021年6月某日,我写下《生命的礼物》第2章的第一句译文:“我,玛丽莲,每天倚靠在客厅的沙发上,透过落地窗望着院子里的橡树和常青树。”
2021年9月9日,我写下《生命的礼物》第32章的最后几句译文:“我的功课是活着,直至死亡。我的功课是与我的身体和解,去爱她的全部、所有……”这引自《一日浮生》中的第8章,它瞬间让当时的我超越了死亡恐惧,打开了之前不敢碰触的穿刺报告。
我随后找来《一日浮生》的英文版,读完后特别想捂着心口大哭,最后却只能无声地流泪。这十个故事温柔地揭开了芸芸众生心中最深的恐惧、挣扎和孤独。
2024年3月29日,我走入欧文·D.亚隆在加州的家,第一次握到他温热的双手。站在落地窗前,我见到了《生命的礼物》中提到的大橡树。我忍不住拍下这张照片,分享给同样热爱亚隆的编辑。
2024年12月12日,编辑问我,是否可以把这张橡树的照片用作《一日浮生》中文版的封底。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命片段哪,都藏着伏笔。当它们徐徐展开时,浮生一日便有了永恒的意义。
——秦华
《生命的礼物》合译者
职业及人生教练
在《一日浮生》中,欧文·D.亚隆记录了十位不寻常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室的故事。通过十段独特的心理治疗,亚隆以其温柔的抱持、犀利的洞见、深邃的思考,让我们体验到了真诚和有联结的咨询关系如何让咨询师和来访者一次次更加靠近彼此的心灵,看到仅有一次或者几次会面的咨询如何产生治疗效果,以及对人性、孤独、焦虑、死亡与存在意义等议题的深刻剖析。这是一部难得的记录咨访关系如何不断深入的佳作。
书中,亚隆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场景,引领我们步入一个个真实又震撼的心灵角落,看到生命旅程中所面临的迷茫、痛苦与挣扎,不断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碰撞,鼓励我们勇敢面对孤独,拥抱存在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本书是一本触动心灵之作!
——糖心理团队
亚隆一边向我们展示着存在之苦:孤独、疾病、隐秘的情愫、家庭中的天使与魔鬼、自觉或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抗拒、选择的艰难……一边全身心跃入其中,如同助产士的投入,敏锐地觉察着产程,时而着力,时而暂歇。有时候,他明知该止,却执拗地冒着险,因为他看到了生命焕然一新的可能:修通,推促新生命的诞生。
亚隆对治疗中“过程检查”的娴熟把握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治疗师,需要多少年的实践,才可以跳出治疗的胶着,创造出一份空间,问: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是你不再信任我了吗?我这样做可能让你觉得冒犯,但我实在忍不住地想要问……而每一个时刻都充满觉察、专注、慈悲和省思。
感恩亚隆在这个时代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潜入一个伟大治疗师的智慧之海,愿美德和真实让我们不再受伤害。读《沉思录》去。
——童慧琦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
喜马拉雅大师课“童慧琦:正念冥想课”主理人
这本书所讨论的最核心的主题是“不久之后,你将谁也不是,无处可在”。这个关于死亡的主题也本能地激起了我身体的沉重与情绪上的不适。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特别是在我一天一天地老去后。
撇开要与各种恶劣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抗争以活下来,撇开我们的生命随时都会因为不可预知的意外面临消失的处境,当我们衣食无忧而又天下太平时,我们内心为何仍然不得安宁?因为,我们仍然逃不脱我们必然的结局:“你将谁也不是,无处可在”。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是无数个走进我们治疗室的患者的困惑。
是要选择理论上的正确以满足自己的自恋性需要,还是要谦卑地面对保罗这个生命呢?显然,亚隆选择的是后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大师,我感到他在每个生命面前都会低下头来。亚隆选择见证保罗生命中与另外一个高贵灵魂的相遇,并因此而融入这种关系中,使保罗感受到生命中的再次相遇,保罗也因此而得救。亚隆用“crook”(也许指临床痊愈,也许是移情性好转)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痊愈,表明他内心对治疗中发生了什么一目了然,但是,面对一个八十多岁(指写作此书时的年龄)生命行将终结的老人,有什么方法比亚隆的方法更接近生命,更贴近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呢?
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走过,顺其自然地,走过属于你的那一小段时光;洞察恶,体验恶,然后试着去带着善行和美德,走完余下的时光。
——童俊,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在这本书中,欧文·D.亚隆以其一贯的深刻洞察与细腻笔触,描述了十个深刻的小故事,让我们看见人类心灵的深邃、失落、感伤与幽默。他所描述的不只是治疗过程,更是生命本身。这十个故事仿佛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缩影,充满了迷茫、思索、希望与爱。我们可以在书中十个来访者的经历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重新审视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人尽管不完美,却鼓起勇气努力认识真实的彼此。
万生心语16年来一直专注和深耕欧文·D.亚隆团体心理培训,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着亚隆的作品所蕴含的力量,并因此书的感召开展了以《一日浮生》为主题的团体体验活动和读书会,让更多人更加深入体验本书所描述的动人生命故事。我们深信,不管你正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一日浮生》都将为你带来深刻的感悟和温暖的慰藉。让我们一同在书页间开启这场关于生命真谛的探索吧。
——万生心语
浮生一日。我阅读到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真诚关切并推动另外一个个体的精神旅程的故事集。亚隆先生以智慧、平和的对话,书写着如何面对及如何帮助人们去面对不可改变的伤痛、过去、丧失、衰老、死亡、孤独,以及如何生活……这些严肃又沉重的生命议题,激荡而又抚慰人心,让我常想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个生命个体转化的复杂和奇妙,让我感动和心生敬畏。书中亚隆主动提出并到来访者家中做治疗以及给阿斯特丽德在督导和治疗间来回切换的方式,让我诧异,引人慎思。
——吴艳茹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正念:照进乌云的阳光》作者
在我读完欧文·D.亚隆的这本《一日浮生》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本书是这位心理学巨匠写给自己的一本穿越生死之书。每一篇短篇故事都不仅仅是对患者心理旅程的记录,更是亚隆自己对生命、死亡、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与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对话,都仿佛是亚隆在与自己灵魂深处对话,在与人生最后旅程中的挑战进行着对抗。
在这本书中,亚隆用他那极富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接受自己生命的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找到存在的意义?看穿生死对活着的人到底意义何在?这些问题不仅是亚隆对患者们的探讨,更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审视与回应。
《一日浮生》不仅仅是一本心理治疗的案例集,更是一位老人对自己生命的回顾与总结,是一位智者在生命尽头对人生本质的探索。亚隆通过这些故事,传递的不仅仅是治疗的智慧,更是对生命真谛的深沉思考。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亚隆那份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无畏,而这份感悟也许会让你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旅途时,拥有更多的勇气与智慧。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生命和死亡有所思考的人。无论你是否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或者是否曾经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机会。在亚隆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如何帮助他人面对内心的黑暗,也可以感受到他如何以极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终点。
《一日浮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因为它不仅是在谈论他人的故事,更是在述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程。
——袁希
科教投资人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许是帮助来访者安然处于两个完全相反的状态。
比如:
既是自己,又是别人;
既快乐,又伤感;
既为所欲为,又作茧自缚;
既年轻,又衰老。
当然最重要的是,既活着,也死了。
这些逻辑上有些荒谬的叠加态,是每个真实的人所体验到的现实,就像是读亚隆的书的感觉:既是在读书,又是在像书中每个主角一样活着。
——曾奇峰
精神科医生
又读到亚隆的文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已经不止一次读过亚隆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书,一如既往的跌宕起伏和充满激情又满怀深情的人文关怀;说陌生是因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专业经验也在增长,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思考、触动和感悟。我感到与其说这是在读一本有关心理治疗个案的记录,还不如说是在欣赏极具艺术魅力的一个个生命叙事,整个阅读过程里自己的情绪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我时常在想,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有勇气、有能力和能够保持持续的激情,去对来访者的生命故事进行重新建构而又不陷入自以为是和自我感动,并能和来访者共同合作且同频共振,在这一点上,亚隆是一个无法超越的标杆。
——张海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海音心理创始人
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多天,高寿的心理师可以“服役”两万天左右。我有幸在二十岁左右读到了亚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到如今基本上读了所有能找到的“生命的礼物”。《一日浮生》是个很特别的礼物,吉光片羽又珠联璧合,十个匠心遴选的故事,宛如十条通往人性的幽径,令后学者流连之余更添前行之信心。即便是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可以点亮你的一日,乃至一生。
——张沛超,哲学博士
资深心理咨询师、督导师
生死存亡的主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轻松,甚至不愿直视。但这的确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话题。如果你既想探讨又感到为难,那就让一些对此主题不畏惧、有兴趣、能深思的智者来代替我们诉说。最好是不要太沉重和晦涩,而是以讲述鲜活人生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共感到生命的存在。欧文·D.亚隆的这本《一日浮生》或许就是你能接触到的最好的索引之一。
——张天布
西安终南心理首席督导师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欧文·D.亚隆的咨询故事集《一日浮生》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摩一位心理治疗大师的短程心理治疗。在一系列案例故事中,作者展示了他如何与来访者共同探索心理议题的一些存在主义维度:爱与分离的纠结、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真相与神往之间无穷的错位……这些是每一个浮生于世的人都会面临的议题,却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而在欧文·D.亚隆的治疗室里,来访者不得不直视它们。
《一日浮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优秀文本,它的文学叙事是准确而精湛的,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
——訾非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
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自由执业者
《成长心理学》作者
(按姓氏音序排列)
你我世人,皆如寄人生,或铭记,或遗忘,大体如此。世间白驹过隙,记忆者和被纪念者,不过逝者如斯。全然忘记之日,近在咫尺;不再被纪念之时,迫在眼前。永远铭记,你行将寂寂无名,无处可去,无地可往。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沉思录》( The Medita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