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章
终于抵达伦敦

我一点儿也没有晕船。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烦闷起来。甚至对乘务员说话也羞于开口,因为我不习惯说英语。但是,二等舱里除了马兹慕达先生,其他乘客都是英国人,我和他们聊不来。当他们过来和我聊天时,我常常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当我明白他们所说的话时,又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得先打好腹稿才能说出口。对刀叉的使用我也一窍不通,更没有勇气询问菜单上哪道菜不含肉。因此,我从没在餐桌上用过餐。一直以来,我都在舱位里吃饭,主要的食物是我随身带的甜食和水果。马兹慕达先生却游刃有余,他和每个人都谈得来。他可以自在地在甲板上散步,而我整天躲在船舱里,只有当甲板上没有人影时我才敢冒出来。马兹慕达先生一直劝我和乘客打打交道,轻松聊天。他告诉我律师要能言善辩,并且和我分享他的从业经历。他劝我抓住每个能说英语的机会,别太在意出丑。出丑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没能战胜自己的羞怯心理。

有一个英国乘客,对我很友好,经常找我聊天。他比我年长。他问我吃什么,从事什么工作,要去哪里,为何如此害羞,等等。他也建议我到餐厅用餐。他笑我极力回避吃肉。当我们行至红海时,他十分友善地说:“到目前为止都相安无事,但你到了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恐怕就要改变主意了。英国非常冷,一个不吃肉的人在那里是活不下去的。”

“但是,我听说人在那里不吃肉也能活。”我说道。

“我告诉你,这是瞎扯,”他说,“据我所知,没人能靠吃素在那里活下去。而且你没见我都没提让你喝酒吗?虽然我自己喝酒,不过我真的认为你应该吃肉,要不然你活不下去的。”

“谢谢你善意的提醒,但我已郑重向我母亲发誓不吃肉。若在那里非得吃肉才能生存,那我宁可回印度也不愿意在那边苟活。”

我们的船在比斯开湾靠岸了,但我还未感受到需要吃肉或喝酒。有人提议我去申请免吃肉食的证明,我让我的英国朋友帮我申请一张。他很高兴地给我申请了一张,我宝贝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有一回当我看见一个吃肉的人也能弄来这种证明时,对它就毫无喜爱可言。如果我的话没人当真,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一个证明又有何用呢?

我记得,我们在一个周六到达了南安普顿(Southampton)。我在船上穿的是黑西服,而我朋友给我的白色法兰绒西服,我精心保管着直到上岸时才穿。我觉得,上岸时穿白色衣服比较妥当。那时是9月下旬了,我发觉自己是当时唯一那么穿的人。我把所有的衣箱和钥匙都交给格林德利公司(Grindlayand Co.)的代理人托运,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自己也就跟着做了。

我带了四封介绍信,是分别给皮·捷·梅赫达(P. J. Mehta)医生、达巴特朗·苏克拉(Dalpatram Shukla)先生、兰吉特辛吉(Ranjitsinhji)亲王和达达拜·瑙罗吉(Dadabhai Naoroji)的。船上有人建议我们到伦敦的维多利亚酒店住宿,我和马兹慕达先生照做了。作为唯一穿白色衣服的人已经让我很难受了,更糟的是,当我到酒店时才知道,由于恰逢周日,得等到第二天才能从格林德利公司取回行李,这更使我恼怒。

我在南安普顿给梅赫达医生发了一封电报。当天晚上8点,他约见了我。他热情地问候了我,却笑我还穿着法兰绒的衣服。在我们聊天时,我无意间拿起了他的礼帽,想试试有多柔顺。手抚过绒毛的方向不对,竟把绒毛弄乱了。梅赫达医生有些不悦地看着我,并制止我,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件事为我日后提了个醒,这是我所学的欧洲礼节的第一堂课。这种礼仪细节,梅赫达医生已幽默地点拨了我。他说:“不要碰其他人的东西,别像我们在印度一样,向初次见面的人问问题;不可大声地说话,别像我们在印度一样,在称呼他人时加个‘先生’,只有下人和下属才以那种方式和他们的主人说话。”诸如此类。他还告诉我,住酒店很贵,并推荐我去住民宿,我们拖延到星期一才来考虑这件事情。

马兹慕达先生和我都觉得,住酒店只是权宜之计。住宿费非常贵,还好有一位同船的伙伴,来自马耳他(Malta)的信德人(Sindhi),他已经和马兹慕达先生成了朋友。他对伦敦的情况很熟悉,因此提出帮我们找房子。我们立即欣然接受。周一行李一到,付清了账单后,我们就飞奔去了信德友人为我们租来的房子。我记得我的酒店房费达到了三英镑,这价格让我震惊!付了房钱,我真的是得饿肚子了,因为我享用不到任何食物。有时我不喜欢某一样菜,而选择另一样时,就得付两份钱。这种情况下,我得依靠从孟买带来的干粮过日子。

在新房子里,我过得非常不安。我止不住地思念家乡和祖国。挥之不去的是母亲对我的爱,夜里眼泪从我的脸颊流下,各种关于故乡的记忆让我失眠。我不可能向任何人倾诉我的苦衷。即使我能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呢?我知道,任何人都安慰不了我。所有的一切都很奇怪——人、人们的行为,甚至是他们的言谈。我对英国礼仪一窍不通,得继续保持小心翼翼的状态。还有吃素的誓言带来的不便,我所吃的菜都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我发现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英国我无法忍受,回印度又是天方夜谭。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必须在这里度过三年。” t0vnHUunP55q6IznoSOA3WWQhv8MV5ehucK6EY7kOpL7kKwf2F0gfRPrV/eEfa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