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是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逐步走向民族觉醒的时代,更是印度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在这场百年思想风暴中,涌现出众多近现代印度的政治、宗教和精神的领袖人物,其中,室利·阿罗频多因其在精神哲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历史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哲”,与甘地、泰戈尔并称为现代“印度三圣”。
室利·阿罗频多(1872—1950)自幼在英国接受西式教育,青年时期回国后致力于印度的自治、独立和发展,先是付诸政治活动,继而又坚定不移地转向终其余生的精神工作,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精神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室利·阿罗频多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精神财富,后经整理,形成了浩瀚的《室利·阿罗频多全集》,已出版三十六卷,另有两卷待出版。本书原名《室利·阿罗频多自传笔记及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是全集中的第三十六卷,此译本为该卷首个中译本,为便于读者理解,更名为《心之所向:室利·阿罗频多精神自述》。
本书并不是室利·阿罗频多单一思想主题的作品,而是通过他在不同时期的笔记、书信、草稿、演讲稿等将其一生如画卷般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部书信体“自传”,涵盖了多篇关于室利·阿罗频多早期个人经历、政治生活、精神实践及灵性提升的自述,为我们了解他的一生提供了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沿着《心之所向:室利·阿罗频多精神自述》之路,读者得以从第一视角亲睹室利·阿罗频多“圣—人”的人格世界,参悟这位伟大“圣—哲”的精神哲学。
与之一同呈现的还有始于19世纪后期的波澜壮阔的印度独立自治运动,借助这些印度的人文、地理、风俗和文化背景,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室利·阿罗频多所处的时代,而书中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时期的信件和文稿,也为研究历史时代背景下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宝贵线索,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印度圣哲的生平和思想。
印度传统的吠檀多哲学将现象世界唤为“摩耶”,谓之虚幻不实,似乎只有出世才是个体解脱的唯一之道,但在室利·阿罗频多看来,“人类目前在物质世界中的存在的确是一种建立在无觉知的无明状态之上的生活,但即使在这样的黑暗和无明中,也有神性的存在和可能性。这个被创造的世界不是一个错误,也不是浮华或幻觉,更不是人们在灵魂回归天堂或涅槃后要抛弃的东西,这个世界是精神进化的道场”。
书中,室利·阿罗频多以书信形式亲笔写下的对瑜伽修习的描述、解读与指导,在其他相关书籍中甚为少见。他的瑜伽教义充满了积极、力量与不执,是智慧瑜伽和行动瑜伽的完美融合,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瑜伽道路都是以精神超越为目标,而最终远离生活,室利·阿罗频多的瑜伽是要提升到至高的精神层面,并带着这些收获再次下降到现实层面,将精神的光芒、力量和喜乐融入日常生活,并实现转化”。
也许谈瑜伽的神圣理想对世俗中的我们有些遥不可及,那不妨来看看这位圣哲为我们描摹的普通人的人生理想:“在一个人的整体存在之上,建立清明、强大和理性的意识,完善正确和理性的意志,掌控情绪、生命和身体,发展自身能力,创造自身整体和谐,并在生活中全然践行。”
上述令人读之欢欣鼓舞的字句并不是室利·阿罗频多瑜伽教义的简单说教,而是通过那一封封书信、一篇篇笔记,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真实体验。无论是在退隐本地治里之初的穷困潦倒时期,还是修道院逐渐成形后潜心瑜伽修习与指导时期,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文字无不清晰而坚定地诠释了室利·阿罗频多的证悟——工作和生活的真正基础是精神。
室利·阿罗频多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世俗的东西;对我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完整的精神生活中。”于是,他既可以在政治大会上慷慨陈词,开启民智,又可以在狱中和法庭上沉思冥想,如入无人之境;他既可以在衣食无着时每封信言必称“钱”,又可以在弥留之际拒绝治疗,一言不发,“因为说了你们也不会懂”;他既可以在指导弟子时循循善诱,像极了家里絮絮叨叨的“老母亲”,又可以和同道中人大谈特谈“形而上”;他既可以是早期的“激进民族主义分子”,又可以是后期的“人类精神领袖”。这一切都是室利·阿罗频多的“完整的精神生活”。
在这条精神修习之路上,他说:“一个人要拥有平静的心灵、坚定的意志、完全的自我克制和始终凝望至上的双眼,才能在这样一个可谓撕裂遍布的时代毫不气馁地生活下去。于我而言,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结果不属于我,甚至连现在的劳作也不属于我。”
这便是室利·阿罗频多的教导,指引人们走出一条修炼身心、净化心灵、转化本性,最终实现人生理想的正道。无怪乎诗人泰戈尔称室利·阿罗频多是“火焰一样的使者,给我们带来神圣的光芒”。
室利·阿罗频多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既是近现代印度最著名的哲学家,又是潜心修炼的一代综合瑜伽大师。他建造了以“精神进化论”为轴心的“整体吠檀多”哲学体系,创立了以印度精神哲学为基础的“社会进化论”和“人类统一论”的社会学说,并搭建了一个综合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整思想系统,一种新的“人类宗教”。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的名字传扬四海,他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教义在印度和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与研究,其著作也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世界各地为“合一与团结”这一人类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人们。
提到室利·阿罗频多著作的中译本,就一定不能不提大学者徐梵澄先生(1909—2000)。先生曾于1945年远赴印度,自1951年起在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工作、学习、生活二十多年,翻译了室利·阿罗频多的多部作品,包括《薄伽梵歌论》《神圣人生论》《综合瑜伽》等。这些著作大多是室利·阿罗频多在隐退本地治里后思想逐渐成熟时期所著,体现了印度古老吠陀经典的真正教义和室利·阿罗频多在瑜伽修习中获得的内在智慧。但遗憾的是,国内出版的大部分译作在2005年后陆续绝版,且先生半文半白的译文对当今读者来说总有些深奥难懂。
于是,室利·阿罗频多的这本书信集便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梵澄译丛”选中,提上了翻译日程。但精神性的文本翻译历来不易,室利·阿罗频多的精神哲学是基于实修的亲证,也必然是无法经由人的基本常识与逻辑理性所能理解的“思想”,毕竟灵性体验是难以落成文字的。此外,这位学究天人,淹贯古今的超级“学霸”有着非凡的写作才华,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有时我们一边感慨原文字行间那飞扬的文采,一边又如庖丁解牛般地在长篇大论中寻找一个句号;有时我们又不得不停下译笔,在文字带来的澎湃的灵性冲击中反复进行自己的哲学和语言思考。翻译的这种“被动性”,对译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训练。在孜孜不倦寻其原意的时候,我们仿佛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圣哲”的声音:
实际上,这些事情更多地取决于我们自身而非外部因素,如果我们能对出现的困难置之不理,不用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去增加难度,能保持内心的冷静与平和,就不会激起“敌人”的攻击,一般来说,外部的种种可能性也就不会发生了。
就这样,“圣哲”的精神力量加持并激励着我们的翻译工作。译事不易,但这绝不能成为不认真对待翻译的理由。本书的三位译者身处不同城市,都有各自繁杂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超三十五万字的译稿,近三百个译者注,近两年的译程,既备受折磨又心生欢喜。在此,衷心感谢在此书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梵澄译丛”主编闻中老师,徐达斯老师,印度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的Richard Hartz、Devdip Ganguli、Manoj Das Gupta大师。除了幸运,我们无法表达能与良师益友一路同行的喜悦,感恩有幸通过翻译走进室利·阿罗频多的精神世界。然而,我们虽已勤勉不怠,但终不敢确信译文的准确与畅达,若有任何疏漏与错误,还望学界与读者不吝指正。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书,以下是译者对此书的简单介绍与阅读建议。
本书正文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传笔记”,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室利·阿罗频多以书信或笔记的形式纠正他人对他的生平的错误陈述,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了解他的生平、哲学起源和早期精神发展。第二部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信件”,时间跨度从1890年至1938年,沿时间与主题两条线展开,包括写给家人、同事、朋友、政治伙伴、弟子和公众人物等的信件。特别要提的是,第二部分第二节收录了室利·阿罗频多早期关于瑜伽修习的信件,相信这部分内容会让国内众多的瑜伽爱好者受益匪浅(1927年至1950年间关于瑜伽的信件则单独收录在《瑜伽信札》一书中)。
第三部分是1940年至1950年间“有关印度和国际事件的公开声明及信件”,虽然此时室利·阿罗频多已处于长期的静默止语状态,但每当时局发展到危及印度及世界的关键时期,他便毅然选择公开发声,直面历史的滚滚洪流,展现了其身为精神领袖的灵性远见。正文最后的第四部分是“关于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和瑜伽的公开声明和通知”,介绍了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的缘起和他的教义,这部分内容于全书体量而言并不算多,但对于想深入了解这两个主题的读者来说,亦极具参考价值。
我们将原书末尾处的大量注释调整到相对应的每篇文章之前,同时在原有编者注的基础上删除了重复内容,并添加了诸多译者注。相信这些对相关概念、主要人物及历史背景的简介会很好地辅助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综上,这本书信体“自传”对初次了解室利·阿罗频多的读者最为合适不过,希望这本“入门之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室利·阿罗频多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大门。
此外,为方便读者阅读,译者还对本书目录做了调整,并整理了三个附录,现简要说明如下:
1.在本书目录中,小号字体是译者在原版目录的基础上加的小标题,以增强目录的指引性,读者可依此标题来挑选感兴趣的内容。
2.附录1:“本书主要人物分类列表”,分类整理了本书中的主要人物信息,以方便读者索引。
3.附录2:“本书主要著作及报刊列表”,列举了本书中所提及的主要书名和报刊名。
4.附录3:“室利·阿罗频多年谱”,读者可一览室利·阿罗频多的简要生平。
遥想1999年,徐梵澄先生病重之际,仍勉力校阅《薄伽梵歌论》的清样稿,他曾叹息:“看来我的学问是没人继承了……”说来令人扼腕。不忘初心,必果本愿,真心希望这本书和我们作为译者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能让先生在天之灵得到些许慰藉,能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印度文化的宝库,研读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在先贤智慧之光的指引下,接受新的启示。
梁海翎 包佳琨 韩笑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