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其犹龙乎:室利·阿罗频多其人其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不列颠帝国夕日不落、欧风美雨荡涤世界之际,同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皆不得不以数千年文明之精华应对此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时间浪激云涌,英雄圣哲辈出。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以一人之身,于东西精神学问、诗歌、瑜伽皆臻化境,成为印度一代哲圣,为圣雄甘地之所仰慕、全体印人之所依赖、国家精神之所寄托。

室利·阿罗频多七岁来到伦敦,后就读于剑桥,毕业后回到祖国,毅然献身于民族独立运动,惨淡经营、不屈不挠,成长为反抗英帝国殖民统治的革命领袖。在狱中监禁期间,他修炼瑜伽,读《薄伽梵歌》,竟然证悟自我、感通天人。自此于南印度本地治里遁迹潜修,著书冥思,后得法国“神圣母亲”米拉之助,建立修道院,开拓黎明村,弘扬瑜伽于五天竺,声教及于海外,开启联合国世界大同之实践。

在室利·阿罗频多看来,印度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皆应建立在超越表层意识、心思的精神或灵性、本我之上,成为此精神的载体、工具或世间表达。此灵性在个人层面之实现乃成就崇高人生,而在集体层面之实现乃成就印度之活力、亚洲的整体性,以及人类的融合。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这天也是室利·阿罗频多的七十五岁生日。在活动开始之前,室利·阿罗频多接受全印度电台的邀请发表一个广播讲话,他以先知般的语气讲述了他的洞见和梦想。

在这多灾多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寻求希望的目光投向印度的心理与精神实践之法。印度的灵性正以迅猛的势头进入欧洲和美国,印度的精神将不断发展,为世界呈上一份精神礼物。

我最终的梦想,是人类在进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将人类意识提升到更高更广的层次,解决人类自有思想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追求完美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之终极理想。

这是我个人的希望和想法,是一个已经开始在人类前瞻性思维中生根发芽的理想。这条道路上的困难比任何其他领域的困难都更为艰巨,但只要至上意志与我们同在,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这一进化的发生,必须依靠精神和内在意识的成长,这一灵性进化的起点与最重要的转变来自印度,并将遍布全世界。

在写给一位求道者的信中,室利·阿罗频多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何为“精神和内在意识的成长”。

简单来说,人有两种意识状态,处在其中任何一种中都可以生存。一种是更高的意识,它位于生命游戏之上并支配它,这被称为一个人的本我、灵性或神性。另一种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般意识,是一种表层的意识,是圣灵游戏人间的工具。处于一般意识中生活和行动的人,完全受制于心意的普遍活动,自然而然受制于悲伤、喜悦、焦虑、欲望及其他构成俗世生活的一切事物。在一般意识状态下,人们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平静和幸福,但无法长久也不稳固。如果一个人可以完全生活在精神意识中,那毫无疑问,光明、平和、力量和喜乐,就会自然而然地、永久地属于他。即使一个人只是部分地处在精神意识中,或持续地向精神意识敞开心扉,也能获得足够的精神之光、平和、力量和喜乐,从而帮助他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如果一个人向这种精神意识保持开放,他能获得的取决于他想寻求的。如果寻求的是宁静,就能获得宁静;如果寻求的是光或知识,一个人就能沐浴在伟大的光芒中,获得比人类普通头脑所能获得的更深刻、更真实的知识;如果寻求的是力量或能量,就能获得内在生命的精神力量,或指引外在工作和行动的瑜伽能量;如果寻求的是幸福,那他所获得的至福会远远超过那些普通生活所能给予的所有欢乐或幸福。

有许多方式可以开启或进入这种神圣意识。我对他人的开示是,通过持续的习练,走进自己的内在,通过对神圣存在的渴望打开自己,一旦意识到神圣存在及其行动,就将自己完全交托于他。这种自我交托意味着,没有任何企求,只愿与神圣意识保持持续的联结和合一,渴望它的平和、力量、光明与喜乐,别无他求。个体生命及行动只是神圣存在的工具,用以完成他赋予我们在世间的所有工作。如果一个人能够被启引并感受到神圣力量,即精神意志在身、心、灵中运作的力量,余下的就是保持对它的忠诚,始终呼唤它,允许它降临并发挥作用,同时还要拒绝较低意识和较低本性的所有低级力量。

室利·阿罗频多的“灵性”论说并非个人思辨的产物,而是渊源于古老的吠陀哲学传统,尤其是他毕生服膺、孜孜体证的《薄伽梵歌》。据室利·阿罗频多的见道之作《薄伽梵歌论》,《薄伽梵歌》之所以成为印度民族之“圣经”,盖因其综合全部古代思想之菁华,从而确立神圣工作之原则,此即行动瑜伽之精神。以行动瑜伽之实践综合智慧瑜伽与奉爱瑜伽,乃为综合瑜伽,其为教是“织《薄伽梵歌》以为经,缉‘奥义诸书’而为纬”,如此,主体(自我、心灵)与本体(自在天、大梵)不二,事业(工作、战斗)与永生(奉献)并行。此原则对每一自性(三德:萨埵性、罗阇性、答摩性)之人、每一族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之人皆有普遍的适用性,即平等性,“此乃自由精神与世界之自由关系之结节也”。吠檀多是本体论,瑜伽是工夫论,四大瑜伽即四种基本的使精神和内在意识得以成长的方法、途径;以行动瑜伽之入世实践综合究心于天人、性命的智慧瑜伽和奉爱瑜伽就是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性情合一的中庸之道或内圣外王之道,此为综合瑜伽,为一大综合论。以半生之力钻研、翻译室利·阿罗频多著作的徐梵澄先生评注曰:“综合者,集大成之谓也。网罗百家之学而无遗,一一皆究其极,然后从而比较抉择进退抑扬于其间,立定主旨方案,一以贯之而发其和谐,斯之谓综合也。然亦非有所发明增上不为功。”阿罗频多之学可谓大矣,何以能大?“为综合,故能大”。

跟商羯罗不二论的“世界为幻,唯梵真实”相比,阿罗频多并没有把世界当成摩耶编织的幻象,而是视其为神圣能量(Shakti)的运化或在下降过程中的神圣意识的作用、表显,这就为现实人生和现实世界提供了担保,使其有可能在与神圣意识的联结下成为神圣人生和“法的世界”,呈现出“既内在又超越”的格局,从而超越了商羯罗哲学中残余的佛教虚无主义余风,让印度思想重新回归到大中至正的吠陀传统,为印度文化的返本开新打开了通路。如此,印度思想一方面可以与西方思想的精神脉络相对接,另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道传统暗通款曲,不但可以与儒道思想互相印证对勘,并且可以和中国文化在精神性、超越性方面相互弥补,这也正是徐梵澄先生为阿氏学所倾倒的内在原因。室利·阿罗频多在1949年七十七岁生日写的《给美国的讯息》信中阐扬了他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的趋势是,东西方之间虽没有绝对的差异,但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不同与分歧。最高的真理是精神的真理,一种至上精神,在这个世界和所有存在中无处不在,但又超越这个世界。它支持并引导人的本性从原始模糊的无意识状态,通过意识的逐渐成长,走向自我实现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过程,意识是存在的一个面向,为我们寻找人类存在的秘密和世界的意义提供了线索。

东方一直并越来越强调精神的至高真理,甚至在其终极哲学中,将世界视为幻象,将精神视为唯一的实在。西方则越来越关注这个现实世界,关注意识与生活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掌控、意识和生活的完美,以及某些人类存在的自我实现。最近,这一思潮已经走向极端——对精神世界的否认,甚至将物质加冕为唯一的实在。

一方面,将精神完美视为唯一的理想;另一方面,种族、社会、人类意识和生活,以及物质生存的完美发展,也已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梦想。然而,两者都是真理,可以看作是精神在自然世界的意图的一部分。两者并非互不相容,相反,分歧必须得到弥补,应被调和并纳入人类对未来的共同愿景中。……《吠陀经》中有一种真理意识,我称之为超心思,(在超心思中)人拥有知识,不用追逐也不会错过。有本《奥义书》中讲道,知识存在被认为是精神存在的更高阶段,灵魂从中升起,获得精神存在的完美喜乐。如果本性可以进化到这个阶段,那将臻达圆满,我们可以在此生获得生命的圆满,在这个身体中,甚至在一个完美的身体中,实现完满的精神生活。我们甚至可以在地球上获得一种神圣人生,人类所梦想的完美将会实现,与此同时,人类宗教和精神先知们、思想家们曾经渴望的天堂将在地球上得以实现。

人类灵魂的最高目标和根本所在可以上升到至高灵魂,因为那是至高无上的实在。但至高灵魂及其力量也可能下降进入世界,证明物质世界的存在,赋予其意义和神圣的目的,并解开其中的谜团。在人类追求最高远最伟大理想的路途中,东方和西方得以调和,精神拥抱物质,物质亦在精神中找到隐藏在万物中的真实存在。

由此观之,室利·阿罗频多无疑是印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开启中、西、印跨文化对话的抟聚风云的先知。若阿氏者,其犹龙乎?余曾游历南天竺,亲赴本地治里拜谒室利·阿罗频多真身塚,流连感慨,遂赋诗一首,兼怀徐梵澄先生。诗曰:

只履游天竺,

百年叩法坛,

云生看海曙,

劫后拂灰残,

梵汉通根本,

东西会胆肝,

孰能从往圣?

墓草映光寒。

徐达斯
2024年3月22日,写于铁印斋

注:徐达斯,作家、东方学专家。毕业于天津大学,后求学于剑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对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学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代表作《世界文明孤独史》。 QuW57FIl7EoGGwrwmJi01exiuGeOBF6+LDA1WXXstxsTVZg4IoTW9DS4o4ut1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