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荀子惹怒了道家吗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其实真正称得上百家争鸣的好时候也没有多少年头。春秋时期诸侯众多,每个国家的国力相对弱小,养士都有困难,到战国中后期,强国才有实力网罗人才,有了人才的聚拢,才有思想和学术的交锋和争鸣。稷下学宫的出现像是一个神话,据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谓争鸣,各自著书立说发表见解是一种方式,更多的情况是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和争辩,那时候书写工具十分古老,书于竹帛十分麻烦,所以大量的议论和争论不可能都形诸笔墨,由此我们不妨猜想,孔孟的徒子徒孙和庄子的门生频繁过招,后人看到的文献只是反映那时争论情状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例如,儒门的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必然会受到庄门的反击,后生可畏,他们直接对儒家的祖师爷孔子鸣鼓而攻之,也许就抛出了《盗跖》《渔父》《列御寇》等篇什,顾不得自己的师父、师爷曾经如此敬重过孔子。

笔者如此揣测,是因为庄子一书的末篇《天下》篇,该篇乃是庄子的后学所为,对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家学说的评点是颇中肯的,故章太炎先生论诸子流别,首推此篇。我们也可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微型学术史概论,它评述了十二三位在学界很有影响力的前辈,即便有所批评,也口气雅驯。与此相反的是荀子的《非十二子》,一口气“喷”了十二位大人物,其中提及的墨翟、宋钘、田骈、慎到、惠施等和《庄子·天下》篇是重合的,不过荀子的批评显然要比《天下》篇严厉得多,因为他只有“非”而没有“是”,笔锋所向,横扫天下。可想而知,一定会激起各种反对的声浪。荀子倒是没有门户之见,他连子思和孟子都批评,所以批评道家和墨家等更不在话下。不过,由此一定会招来各家对儒学的反批评,有些就可能汇入了《庄子》的杂篇。要说也是,当初庄子一门对儒家的先辈是充满敬意的,称“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可谓褒扬有加,连两千年之后的章太炎也看不下去,认为《天下》篇在此处“不加批判”,有点说不过去。由此推想,不一定是庄子后学率先攻击和诋排儒学,他们可能是为了反击儒门对道家学说或其他学说的严厉批评,才创造了渔父和盗跖等彪悍的人物形象。

其时,人们对儒家善意的批评,就是指他们不合时宜,身在战国而奉行周礼,身在乱世而推行仁政。对儒家的人身攻击,那就是“伪巧”。《庄子》的外篇和杂篇是在一种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对以上两种情绪和批评的综合反映,所以《庄子》中与孔子相关的内容实在不能看成类似《孟子》《荀子》一类的个人著述,它是一部反映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门生对儒学前后态度变化的文献。在其中,读者既能体悟到庄子对孔子的敬仰和所寄托的精神,也能窥见庄门后学对儒学的批判和嘲弄,当然更能领略到两千年前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 k+AVTLEXabVkenW9wmMKXfi9Cr+diCYfQkqX7PFaD/v0aQTD6BTy5HNvaSRv84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