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老》很特别

后人奇怪,为何韩非的《解老》篇,一上来就讲解老子的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种解释是韩非只重视《老子》的下篇,对其中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感兴趣,而对“道可道非常道”起始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不感冒。其实不然,以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看,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上德不德”。该帛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与后世通行的《道经》在前《德经》靠后,以及以八十一章划分的版本面目不同。这后世通行本是王弼编定的,很难说它是出自家传秘籍珍本,还是这位少年英才得获天启,辑录、校勘、编排,全部一人搞定,赋予《老子》以新面孔。总之韩非的《解老》是规规矩矩,从《德经》开头讲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老子》全文的第一节,原文不过一百三十余字,共二十来句话,韩非基本对每一句都做了详尽的解释,足足用了一千三百来字的篇幅,可见其用力甚猛。他一上来就把“德”和“得”分开,所谓“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即认为“得”是指外在的获取,而“德”是内在的圆满和完善。内心的圆满和充盈不轻易显现在表面,所以有得实际上就是有德。当然,这里所说的“德”主要是指顺应自然、明哲保身,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高尚、勇于牺牲,是有区别的(也可能后来道家的养身哲学就是从这“德”上延续下来的)。用韩非的话来说就是“‘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接下来,“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以这一思路来领悟,“德”的内涵问题似乎也迎刃而解了,那就是不为而为之,“非求其报也”,一切顺其自然。

现今读者很容易在各类读本和网络上找到有关《老子》的简明贴切的解释,并对《老子》这类相反相成的句子很可意会,甚至有点无师自通,如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均可举一反三。但是就目前的文献来看,或许是韩非第一个普及了对《老子》这类辩证对立句法的解读。再譬如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乍看之下有点发懵,天道的好坏竟然与牲口有密切的关联?其实这里是转了好几道弯,内含着若干层意思,经韩非一解,立马释然。首先是从天下有道转到君主有道上,即“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所以化干戈为玉帛,马匹不必用于战争而可以来耕田,则“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如果天下无道,战争连连,战马稀缺,那么连怀孕的马匹也要参战。所以韩非说道:“兵数起,则士卒尽。畜生少,则戎马乏;……戎马乏,则将马出。”“将马”在这里就是指怀孕的马。后世各种注本虽然各有千秋,但大抵也是这么来读解《老子》的。

《解老》是《韩非子》五十五篇中少有的长篇,大致有七千字,其中数十处引用《老子》的话,并作出了详尽的解释。按现在的通行本,韩非先后讲解了《老子》的第三十八、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第四十六、第十四、第一、第五十、第六十七、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章。然而老子的学说实在太玄妙,没有多少人能够读通。那时既没有什么老子思想研究院,也未有老子论坛,供各地的研究者相聚切磋,所以韩非也免不了出差错,有的地方还错得离谱。如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按后人(当然首先是王弼)解释,出生的人口中,有十分之三是正常活下来的,有十分之三是死于非命的,还有十分之三的人,本来是可以正常活下来,但是却自蹈死地。然而在《解老》篇中,这“十有三”被解释为人的身体上的“四肢与九窍”,二者的数量加在一起为十三,大谬矣!

当然在《解老》篇中还有其他一些讹误。如还是在第一节中,无论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甲乙本帛书,还是王弼的《老子》校本中,都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但是到了韩非这里,每一句的后面都多出一个“失”字,成了“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不知是韩非依据的版本错误,还是他觉得解释不通,就自己加上了“失”字,使该字成为衍文。之所以判定韩非之“失”是衍文,是因为以老子的思辨逻辑,世间万物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正是由于道之不行,才有德兴;而德之丧失,才有仁起;仁之不存,才标举道义;义之偏废,才倡导礼制。这与他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同理。 UWW+w1xBRVTmIQm55/80DskAGgwhXsQNUXVbKnbBMSyh+RY8QDJFFEOAf/zqdi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