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非说老

老子思想玄妙难识,就目前文献看,韩非最早对《道德经》作了阐释,他的《解老》篇似第一次普及了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类辩证对立句法的解读。韩非亦以权谋之术来读解老子,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君王不仁以万民为刍狗,法家与老学似有某种隐秘的联系。

在《韩非子》一书五十五篇中有《解老》《喻老》篇,这个“老”就是指老子。

先秦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典籍由于几经转抄,讹误难免,再加之版本众多,内容芜杂,其中还有今古文之争等,似乎没有哪一部著述能确保是真身嫡传,所以往往有学者质疑某些篇章的真伪,这《解老》《喻老》也属于此种情况。学界有人认为可能是后人所作掺杂到其中的,因为这两篇的内容与《韩非子》其他诸篇的思想体系不合。然而以思想内容的系统性来辨识,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没有将作者的思想立场转变考虑在内,特别是在战国百家争鸣的年代,各种思潮学说大碰撞,学人和思想家的观念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思想和观念的进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不能用是否有系统性和前后接洽来衡量。另外,韩非在其他一些篇章(如《内储说下·六微》)中也引述老子,感觉在口吻上和《解老》《喻老》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更不能贸然判定《解老》《喻老》为伪作。

这《解老》和《喻老》之所以与《韩非子》其他的篇章风格不同,很可能是因为这是韩非给自己的学生和追随者讲解老子的讲课笔记。《老子》太玄妙,领悟起来有困难,连司马迁也觉得《老子》深远莫测,“微妙难识”,所以需要读解。韩非讲得很细,很琐碎,有的句子被掰开来讲,有些地方甚至重复,难怪有点像讲义。尽管从《史记》看,韩非似没有讲学课徒的经历,然而,韩非才华盖世,声名卓著,连秦皇都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以想见,那时他的粉丝绝不在少数。若国内外的“韩粉”聚集在一起,备齐束脩,恭请韩非来授课,又不需要走出国批准的程序,在当时应该是很风雅的事情。而韩非虽然文采斐然,笔落惊风雨,但遗憾的是患有口吃,所以讲课笔记一定会准备得比较细致扎实,完全可以当文章看。

今人读《老子》,除个别几处外,似不觉特别深奥,那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许多人皓首穷经,细加考订辨析,甚至为了句读断在哪儿吵得不可开交,研究者又从各个角度来加以阐释和补充,为后人的读解做了充分的铺垫,尽管其中以意逆志的成分可能不少,但并不显得勉强。在韩非的时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估计那时《老子》的各种抄本并行于世,但无人作解,大约是“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局面,九流十家忙于争鸣,岂肯为他人作嫁衣裳。其时玄学大师、少年天才王弼尚未降世,故无《老子》注本和《老子指略》来指点门径,所以讲解《老子》本身就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聪颖如韩非,有时也不免搞错。 yMxvTtXPUMjTzz9xyIqxXL1pM5CdjAXedq5CqknKSmm0GFodeMeXOktdBAImW3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