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道与霸道

虽然在汉初,孟子和荀子是并驾齐驱的儒门巨子,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孟子和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这里既有“汉氏亦尝立博士,传习不绝,故今之君子多好其书”的因素,也有韩愈、二程和朱熹等大力标举的缘故,据说到了元代,孟子就有了亚圣的地位。

孟子的学说纯正而有理想色彩,荀子的学说广博谨严而绵密推进,各有所长,但是儒学后人更青睐孟子。在人格和气质上,孟子更接近孔子。孟子重道,荀子则偏于“术”。孟子有孔子“君子不器”的气概,始终高举仁义大旗,在人格上更加纯粹。所以,韩愈对比道,“孟氏醇乎醇者也”,荀子则“大醇而小疵”,并且进一步夸张地说道:“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又说:“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大意是指穿外族的衣服,说外邦的语言)。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到了宋代,程颐更是依据倡导性善还是性恶下判读,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而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朱熹《孟子序说》)

或可说,荀子更像是治世之能臣,套用现在的概念,是一位有才干的“有机知识分子”,有一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念。从对待春秋五霸的态度上,也能见出端倪。刘向称:“孟子、孙卿、董先生(董仲舒)皆小五伯,以为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这里刘向的述说有部分偏差。孟子确实严厉地批评过五霸,顺带还批评了各路诸侯,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子章句下》)。但是荀子对五霸的态度就比较复杂。他手头有两把尺子:一把是道义的尺子,认为五霸是以诈取胜,假仁假义,乃“小人之杰也”;另一把尺子则是成功学的尺子,成王败寇的尺子,认为像齐桓公这样的成功者有“天下之大节”“天下之大智”“天下之大决”的大本领。所以荀子说的“仲尼之门,五尺之童子言羞称五伯”是不包括自己的,因为荀子自己并不讳言五霸,在《王霸》等诸篇中,还屡屡提及五霸。严格意义上讲,这第一把尺子不是荀子的尺子,只是因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都人手一把,荀子也不得不依从一众舆论,拿来一用。这第二把尺子也不是荀子独有,例如,荀子所不齿的苏秦、张仪其实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如果说荀子有什么独到之处,那就是既讲王道,也讲霸道,倘若让荀子当国,十有八九他一方面仰慕王道,另一边践行霸道。在荀子的概念中,霸道是王道之后的第二选项,行霸道也要讲信用,不等于厚黑学。

但是后来的情形是,王霸并用的局面从来就没出现过,在两千年专制集权的制度下,倒是逐步形成了阳儒阴法或儒外法内的统治格局,即统治者口头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和他们实际上的作为,如盘剥和镇压治下百姓,互为表里。所以,很能理解谭嗣同将此种情形追溯到荀子,并把荀学作为批判的靶子,且称之为“乡愿”,即道德上的伪善和欺骗。二十年以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道: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在字缝间都有着“吃人”两字。这可以看成这一批判的延续。 qPi7SGREVdgFtrGRZRJPjnfc82cY9hhZJVFwrcSIIjGuC3ikSu6BdKDQLwZZk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