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司马迁、刘向等如何将孟、荀并举,只要读过他们的文本,就会发现这两位大儒不仅在对许多问题的观点和理念上相左,而且,在个人气质、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上也迥异。孟子的行文恣肆如汪洋,雄辩如山,而且各种譬喻妙出,气象博大。荀子则思路缜密,说理清晰,层层推进,且文采斐然。他的《劝学》篇相对通俗易懂,是中学生必须背诵的功课。其他诸篇也可以说是现今策论和论说文的范本,即便放在眼下,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应对作文大赛,均可凭之夺魁。
且看他所关注的话题,光是篇目就让人一目了然:《富国》《议兵》《强国》《君道》《臣道》等,好像都是为庙堂而备,用当下时髦的说法,环环紧扣国家治理问题。至于他的《君道》也罢,《臣道》也罢,说的是“道”,其实是偏向于“术”的,这就与法家“法”“术”“势”的核心理念有了关联,所以后人也把荀子奉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当然荀子的“术”听起来还是比较正的,他不屑于苏秦、张仪的佞媚变诈之术。故他提出为人君者要做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为人臣者要“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荀子认为好的君王善于用人,而昏聩的君王只是急于得到权势,这样一来,二者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和优劣:“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执(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君道》篇)
说到臣道,荀子的心思更加绵密入微,因为君王有圣明、平庸和暴虐之区分,所以作为臣子,也要相机行事,面对不一样的君主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如“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那是用来事圣君的;而“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用来侍奉才能一般的君主的;至于“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则是用来应对暴君的。
相比较荀子的缜密之论,再读孟子,会觉得孟子过于高谈阔论。如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此时魏国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国势颓败,急求治国良方。孟子则高谈仁政,有理念有原则而无长策,难怪司马迁对孟子的评价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同样的场合,如果换了荀子,情形就会不同。荀子既能说王道,也能说霸道,所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意思是要么行仁义而成为王者,退一步,讲信用尚可在群雄中称霸。万万不能玩弄权谋,搞到亡国。另外,可能是时代的原因,毕竟到了战国晚期,荀子显然比孟子会变通。他认为如果实在学不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的王道,也可学学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伯的霸道。即“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王霸》篇)。那意思是,尽管在德行和仁义上尚有欠缺,但只要对自己国民和周边的盟友守信用,按已有法度推进,也不失为一条强国之路。
后世的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孟子等先儒是“法先王”的,而荀子则“法后王”。因为荀子在一些篇章中王霸杂用,或者说王霸通吃。行霸道,其实就是“法后王”。这里必须对上述两个概念有简单的交代,“法先王”,就是指效法古代的圣王,从荀子的文中看,先王即指尧舜禹汤。“法后王”的概念有点模糊。从年代上说,荀子活在周代,所以周代以前称先朝,周代以来诸天子均可以看成后王,故近代学者的看法有分歧,有人认为这后王可能是指文王和武王,也有学者认为是指周代的守成君主,如成康二王,也有人认为后王即孔子(因为孔子乃素王)。但是从荀子的《王霸》篇看,这后王更像是春秋五霸。
其实,在荀子的思想中,先王和后王更可能不是具体的某某君王,而是某种原则和治国理念的代表。先王代表治国的理想原则,而后王代表治国的实用方略。例如在《儒效》篇中,荀子将自己观察和接触到的人作了分类,有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类。其中,俗人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所以他一笔带过。其余的三类儒者则在法先王与法后王之间,形成比较有趣的循环。首先是俗儒,这类人是“略法先王”的,但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这是说俗儒虽然知道法先王,但是不能根据现实情况变通,只知尊奉传统文化而有点泥古不化的意思,并且不知道建立制度的重要性;雅儒则能做到“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雅儒相信制度的功能,不怎么强调传统,他们的缺陷是“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即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能就现实而论现实;待到真正的大儒出现,又能“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又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即他们能融汇古今,将先王的理想和现实情况综合考量,将传统和当下法度相统一。大儒是不必法后王的,或许他们本身就是后王的化身。
作为儒家传人,荀子是法先王的,但是迫于战国纷乱的实际情状,荀子同时也主张法后王,所谓“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纯粹而理想的状态虽然诱人,但似很难达成,假如能行霸道,虽是次一等的选项,总比两者都不济而亡国强。
荀子的一系列主张虽然比孟子来得实用,然而也不为诸侯所用,在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年代,他的王霸论还是显得高蹈了些。荀子不屑于权谋和诈术,但是他的学生李斯没有那么多羁绊,只要能够助秦王称霸,什么手段都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