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作传,把孟子和荀子合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他们境遇相似,也因为孟子和荀子是孔门中的前后两位大儒,可等量齐观。刘向曾认为,在战国百家争鸣的环境中,诸子“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这一说法似比较中肯,得到了历代学人的认可。
既然同在儒门中,就应该共同维护儒门的尊严。不过,荀子自己不这么认为,他有西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劲头,不仅四处出击,还直接挑战孟子的学术地位。孟子虽然不是荀子的老师,但他毕竟身为荀子的前辈,又是子思门人的学生。不过,这些名分全不在荀子眼里。荀子在其《非十二子》篇中,一口气横扫了道家、名家、墨家诸家大腕儿,也包括子思和孟子。荀子批评子思和孟子“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且“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俩自恃才大志满、见识广博,另造一番学说,又善于修饰,并把此说说成先师孔子的学说,以混淆视听。
荀子在批评其他诸子时,都是针对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而言,如“纵性情,安恣睢”,如“好治怪说,玩琦辞”,如“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等等。但是唯独在批评子思和孟子时,指责他们把自己的学说伪装成孔子之说,翻译成今天坊间的说法,就是他们搞了孔子学说的山寨版。荀子没有举具体例证,说实话,他没有也不可能有实锤的证据,毕竟年代相隔,地域相异。再说,孟子养浩然之气,堂堂正正写作,虽然是弘扬儒学,但似无必要把自己的见解说成完全是祖师爷的。
以现有文本看,荀子的批评显然是针对子思的。子思作为孔子的孙子,难免常常会提起当年俺爷爷是如何如何教诲的。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在此篇中,子思一口一个“子曰”,一连十几个,可能让荀子很不爽。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道:“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荀子一心弘扬儒学,如果说《中庸》是儒家独门心法,只单传孟子,那么其他人的种种阐发岂不就统统成了旁门左道?所以子思口口声声的“子曰”,是不是真“子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也不能垄断儒学的话语权。再说,依据逻辑、经验和识见判断,荀子坚信,被转述的孔子不是孔子。当一个人在陈述另一个人的见解时,必然会加进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必然会产生偏差,无人能免,子思和孟子也不例外。
不过,荀子也不是想替儒门中的其他学派打抱不平,他眼空千古,既然十二子不入他的法眼,儒家的其他门派也没有他瞧得上的。诸如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等,他一律鄙之为“贱儒”。他想单挑的还就是孟子。孟子气象雄阔,其辩才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是一个有分量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