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受秦王待见

对荀子感兴趣是因为谭嗣同在《仁学》中的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当时思虑,这荀学既然有这么大影响,为何二十年后五四运动兴起时,震天响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完全没有荀子什么事?显然在五四一代人看来,专制文化的总代表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学,而不是荀子,荀子或荀学至多是孔家店之下的“分店”。

不过,谭嗣同也并非信口而来,中国古代的专制集权思想,从理论上找根源,是可以追溯到荀子的,因为在他的学说中有“总方略,齐言行”“一天下”之类的理念,还有对与这些理念相应的一些方略方法的阐述,更关键的是荀子的两位学生厉害。韩非和李斯,是他们从思想上和具体的操作手段上,加固了秦代的专制统治。所以若要追究秦政两千年,荀子多少是有点干系的。不过,这种干系仅仅是思想理论上的联系,并非直接因果关系。更何况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治国理念是主张施行儒家“仁政”的。

如果荀子多活一二十年,活到“六王毕,四海一”的年代,并亲见秦的暴政,他肯定是一位不合作者,说不定焚书坑儒的名单里头一位就是他的书了。这么说也不是毫无根据,因为按荀子自己的说法,当年他谒见秦昭王时,秦王认为“儒无益于人之国”,对于儒家的一套不感兴趣。而荀子不肯迎合,仍然大讲“法先王,隆礼义”的大道理(《儒效》篇),故不见用。荀子十分反感“苏秦、张仪以邪道说诸侯”,所到之处,坚持自己的符合儒家礼义的强国之道和王霸之论,其主张不讨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等喜欢可以想见,他只能回兰陵著书立说。这境遇和孟子有点相似。孟子游说诸侯不见用,回老家“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故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孟子和荀子合到一起,有《孟子荀卿列传》,当然这列传里共提及有名有姓的学者十多位,让孟子和荀子来领衔。

荀子的著述、言论放到今天看,或许可以归到以下诸多领域,如哲学、文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在广博程度上肯定是超越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且思虑缜密周详,论述问题既系统又透彻,或可说在他那个年代,无出其右者。不过他的思想和著述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即并不如谭嗣同所说,荀子的思想绵延两千年。因为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包括荀子在内的诸子百家就一路走低,尽管后来刘向著录校对,并整理编定了“荀卿新书三十二篇”,大力褒扬其学说,甚至拉了一杆大旗,用“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来称誉他,但仍然未能扭转局面。到了唐代,荀学几近湮灭。中唐时杨倞为《荀子》一书作注时,荀子的著作已经七零八落,“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甚至到了“文义不通”的地步。于是又经杨倞一番考订和“敷寻义理”“博求诸书”,才有了今人所见的版本。

当然,杨倞在其《荀子序》中说“荀氏之书千载而未光焉”略有夸张,因为从刘向到杨倞,相隔似不到九百年,何况刘向之后,荀学仍有余波。但是谭嗣同的“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其立论也大有问题,毕竟荀学从汉到唐沉寂了七八百年。 7zsiQPn/eTfvQPDSqpZIEoi6ADJhcl7w6prB8dRbSfMFCOC8jVsg50nHfbQlm0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