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IV

伴随这种没有上帝的语言,出现了一种新的结合。的确,在这些词语中,存在避而不见,思想因在事物中没有支点而纷繁杂乱,欲望更加自由地依附于一种引诱它的表象,哪怕只在一瞬间,这让它过剩的力量得以消耗,而这就是一种快乐。当对真理的表达背离,只在它们的位置上留下怀旧情绪或虚无主义,欲望的词语至少具有渴望终止的特点,它们对其加以浇灌。在无限的可变性之中,在普遍的不在场之中,这不就像一个在场的片刻,转瞬即逝却更加令人感动吗?除了人们早已意识到的毫无节制的享乐主义,这种即时的、充分的却又虚空的认同——就像玫瑰之美——它在神学时代被抑制、被禁止,如今在完全是“美妙思想”的精神里得以重新绽放。

在精神上——艾蒂安·迪朗继续思索——他知道如何成为一位诗人。作为一种哲学,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变化无常的诗》显然更是一种诗学;这种诗学信任言语,在那其中言说只会显现为缺失,确切的原因正在此。为什么对乌拉尼亚保持忠诚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一种错误呢?因为在词语的所指意义中,它不是布满星辰的天空,也不是世界的固定秩序,而只是一种言语的轮廓,是人们将其想象为绝对的幻景。正是由于人们太过长久地信任它,以至于它只是一种空虚,欲望在其中迷失——由此产生讹误——这种欲望表现为一条道路。但是,如果人们揭露它的专横,专注于言语业已形成的新图像,即使承受语言的重负,一切感性经验的财富也将被奉献给存在于生命个体中的活力。艾蒂安·迪朗的诗学,是要让欲望直抵它所喜爱的一切。那么,会不会诞生一种尚不为人知的诗,它比兰波还要早,更不用说超现实主义?无论如何,这位处于路易十三时代的诗人——正如波德莱尔所言,诗在那个年代奄奄一息,只为在查理十世时期重获新生——将在《变化无常的诗》的结尾处以三节诗表现它,我只能引用这三节诗,尽管它们几乎家喻户晓。

那时,空气的女儿,浑身有一百根羽毛,

她让我摆脱农奴的身份,获得自由,

我给你的礼物是我死后的遗体,

是我的改变的爱情,它冷清的火焰,

以及那个曾阻止我的顽皮的物体。

我给你的礼物是一幅奇幻的画作,

爱情和游戏将在其中手牵着手,

遗忘,希望,狂热的欲望,

背弃的誓言,忧郁的性情,

女人与风会在其中一起被看见。

海沙,暴风雨,云彩,

火焰在空气中制造雷鸣般的热量,

闪电的火焰在被看见以前早已消失。

天空的绘画在我们看来是陌生的,

将作为这幅神圣画作的色彩。

这就是艾蒂安·迪朗对那位“无处不在却无一所在的女神”所描绘的景象,并由此表达了一些观点。一方面,从此很清楚的是,除非放弃新柏拉图主义者所谓的理念,否则就不可能有诗。由戴利娅或奥利弗制造的心智的东西和超验的事物,也只不过是一团“荒凉的火焰”,一种被认为极其危险的诱惑。在对“现在”的肯定中,数个世纪的纠缠就此结束,这个“现在”既是完全真实的瞬间,也是人们在无限之中自我完成的馈赠,一种令人痴迷的消耗。

另一方面,这个“现在”是一幅画。“浑身有一百根羽毛”——所有的颜色,所有的虹彩——不稳定性首先是表象本身,当这一表象在“变化”的旋风中凭借自我消散而再次惊艳地重获新生时,眼睛这一最为迅速的感官能够首先回应它,进而显现出感官直接性的财富。诗如画 [1] ,已经重复了许多个世纪,新柏拉图主义理应终结——它的美学是迪赛诺 [2] ,它的介质是米开朗琪罗式的白色大理石或意大利矫饰主义的冷色调——诗才会给予它的姊妹——也从后者处获得回报——存在于感官之中的无限。这是一种充满潜力的新艺术?“天空之画”,染红,撕裂,在那个社会,在公园夜晚的宴会——德鲁埃 的一些画作——的确已从它们的活力中流露出图森·杜布勒伊式的羞怯或贝朗热式的紧张的虔诚。不,这并不是在古典主义的冒险中发生的事情。但——我是否太急于拉近关系了?——这些“暴风雨”和“云朵”让我想起阿雷蒂诺 写给提香的信,讲述他看到的夕阳混合着火光,在威尼斯天边的色彩,装饰着迪朗所说的“幻想的”建筑物。阿雷蒂诺对提香说,您画这个,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您的艺术使无常的自然永存。永存,消耗:在这两种诱惑的脊线上,西方一直在追寻,有时几乎已经找到——在刹那间变得太晚之前——一幅意识到瞬间之存在的画作。

这一瞬间,这幅“幻想的”画作,因为一切都在瞬间发生改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一个看似经久不衰的思想范畴,迪朗毫不犹豫地将其描述为“神性”,在一句美妙的诗里赋予这个词语以全部的重量。上帝已死,正如《变化无常的诗》中已经说过,但神性依旧存在,它仅仅是那个出现、消失、蜕变的东西:它“是”,为什么不呢,词语不再假装表象具有实质。迪朗问道:诗是什么?如此接近世界上变化无常的事物,以至于这种非持久性本身就显露出实质,成为快乐;由此,诗歌将成为一种新的神圣的写作。

[1] 原文为 ut pictura poesis ,出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亦译为“诗既如此,画亦同然”。

[2] 原文为 disegno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绘画的理性精神。 EWYonOuM0IdJAijpypfZ2iG2+WW1RfmfvB3lK3wr93qzL+1Y6lyC0s2I4Z3YDS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