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III

未来是否对这一要求做出回应,甚至表示出理解呢?此外,这种对幻象的第二层批判难道不是成了一种过于艰巨的任务吗?在普桑自画像的一百年以后,宗教或政治的正统观念的瓦解并不意味着在新社会里对理性的颠覆,而依旧是重生于崩塌之结构中的梦想的胜利?从18世纪前浪漫主义的主体神学到我们隐秘的虚无主义思想观念,对简单真理的工作确实面临着巨大阻力。

长期以来,艺术创作的天空中始终存在一种确定性,像是一颗恒星:寻找真理的主要场所之一,即对这张人类面孔的再现,这张面孔因谎言而变得模糊,又因清晰和可靠而被紧绷——因而,有时给人一种印象,其外形中有一种清澈、一种光。在“精神战斗”与面部样本之间长期本能的联结方面,与其他众人相比,波德莱尔堪称典范。当他在《焰火》( Fusées )中写道,他从美中找到了美的定义,并通过呼唤一张“女人的脸庞”和一个“男人的脑袋”来表现:他说,为了美,这个脑袋应当展示“某些热烈而忧伤的东西——精神的需求,暗自压抑的雄心——一种积蓄力量却不曾使用的理念——有时是一种报复性的冷漠的理念……”,而他也渴望“神秘”,同样渴望“不幸”。这不大符合普桑的风格,因为在他那里梦想占有主导地位。拍摄波德莱尔的纳达尔 更是如此,他在波德莱尔身上察觉到不幸,但绝不是纨绔子弟,并能为我们保留其模特无限的严肃及其紧张和勇气。不管怎样,他依然坚定地站在这道边界上——对脸部的研究,特殊性被视为普遍性的场所——在文艺复兴的三个多世纪里,兼具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身份的画家们征服并有力地巩固了这一边界。

只可惜,在《焰火》中那些思考的近半个世纪后,毕加索画了《亚维农的少女》( Demoiselles d’Avignon ),怎能不让人在这幅非凡的画作中看到——它开启了我们这个世纪并从此决定其进程——历史上第一次否定脸部的事实与价值呢?在1907年以前,人们有可能残忍地撕碎、用漫画扭曲甚至心怀忿恨地损毁男人或女人的形象,但人们从未就此推动对理念的侵袭,即是什么让他人在那里,在我们对面,在交流之中:在我看来,本能的敬畏产生于历史初期,伴随最早的言语而诞生,始终能被体验到。但禁忌随之被打破——抑或说它不过是一种表象?在梵高或塞尚之前的艺术中,这张面孔是否属于过去?正如贾科梅蒂 依旧指出的那样,它在绘画上是否拥有未来?

我只能到此为止,因为我正处在一本书的门槛上,这本书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这些问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正是这部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出这些问题。 OvRy7rBOuTCFTcJ+n6o18c37gUFg5hh+8/9F31jhL2c2GwpSAGjs1M7ADz35qz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