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吠陀诸神综述

疑为吠陀最早注疏者的耶斯迦(Yāska),曾对吠陀诸神作了如下分类:

“依据吠陀的解释,颇值一提的神祇有三:居于地界的阿耆尼(Agni)、居于空界的伐由(Vāyu)或因陀罗(Indra)和居于天界的苏利耶(Sūrya)。因其伟大及司掌的天职,人们对其常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梨俱吠陀》中,神祇的数量增至33位,天界、地界、空界各11位。作为最智慧的神祇,阿耆尼会把一只耳朵借给其崇拜者。诸神身骑红马,喜爱赞美,然而,尽管“33”是最常被提到的数字,想要确定究竟是哪33位神祇,却似乎毫无办法。同时,不同文献所列举的名单也常常大相径庭,亦有颂诗称:“3339位神祇曾敬拜阿耆尼。”

据云,天神尽管不朽不灭,却并非独立存在;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其出身是确切的,至于其缘起,不同的说法又往往各执一词。据称,众神之不朽乃是由阿耆尼和萨维德丽(Sāvitrī)赐予的,又有说法称,是因陀罗通过祭祀获得了这一恩典。

关于天神获得永生及地位高于阿修罗(Asura)的方法,《百道梵书》( Śatapatha-Brāhmaṇ a)中曾有一段描述颇有趣味:天神与阿修罗皆是司掌创造的生主(Prajāpati) 之子,故而力量相似,皆属可朽。为臻达不朽,天神们频繁举行祭祀活动,严苛修习苦行,不过,直到生主授予一种特殊的祭祀前,尚未能臻达不朽。

在生主的指导下,天神们获得了成功。他们一心想胜过阿修罗,故而变得真诚可靠。须知,此前天神与阿修罗善于察言观色,其言真真假假。渐渐地,天神不再说谎,而阿修罗却变本加厉。经过漫长的斗争,天神赢得了胜利。

起初,诸神权力平等,皆一心向善。然而,其中的三位——阿耆尼、因陀罗、苏利耶,渴望成为余者之领袖。为达成这一愿望,他们不断地行祭,终得偿所愿。最初的火焰并非如现在一般在阿耆尼之中,是他许下了“愿这火焰在我之中!”的愿望,依言献祭,才取得了这一应许。因陀罗以此法强化其能量,苏利耶则以此道滋长其光明。

此三位神祇常被称作吠陀三相神,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亦有力保其地位不失的尝试,却仍无法阻止三神为另三位神祇所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诸神之中的每一位皆在崇拜者心中被认为优于别神。吠陀中常有如是断言,而相同的称谓亦曾不加区分地加诸不同的神祇。麦克思·缪勒教授曾说:

“当个别的神祇受到呼求时,他们并未受到他者力量之限制,亦无地位等级与尊卑之别。在祈愿者心中,每一位神祇皆与别神平起平坐,尽管在我们看来,众神之和显然优于其中的某一位。在诗人眼中,乃此唯一之神应许愿望且英姿勃发地现身于崇拜者面前,余者则须臾不见。而在《梨俱吠陀》的众多颂诗中,这一点也并不鲜见——几乎每一位神祇在属于他的篇章中,皆被视为至上者与绝对者。”

诸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从无可朽者可违逆其安排。他们行使着对其他造物的权威,手中握有可朽者的生命。他们洞悉人类的思想与意图,也奖赏敬拜者,对那些目中无神者予以惩治。

往世书中对诸神之显现的描述,较之早期文献要清晰得多。吠陀诸神尽管被描述为拥有人类的形体,行为举止也与人类如出一辙,其叙述框架仍属模糊。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点得到了改进——敬拜的对象不再模糊不清,而是获得了细致的描绘,甚至可轻易为之落笔作画。另一方面,由于神的物理形态再无想象空间,其精神与道德品质也便得到了全面刻画之良机。众神与描绘者一样富于激情,然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

威廉姆斯教授(Professor Williams)说:“吠陀颂诗中被圣化的神力,也许从未呈现为吠陀时期的画像或偶像。尽管早期的崇拜者显然依其想象赋予诸神人类的形体和衣饰。”缪勒教授所言则更加明确:“吠陀宗教并无偶像之印迹,后期的偶像崇拜乃属二次构成,退化为对神明偶像的原始崇拜。”

威廉姆斯教授的辩护或许更符合事实,而波兰森博士(Dr. Bollensen)从另一角度进行了激烈的回应,他写道:“诸神之共同称谓,乃是‘天空之神’(Divo naras),或者简称为‘人类’(Naras),而从‘拥有人的形体’(Nṛpeśa)这一称谓来看,或许可以得出如是之结论:印度人不仅在其想象中将人类的形体加诸其神明,更以一种生动可感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表现。因此,楼陀罗(Rudra)被描绘为四肢强健的、多形相的、可怖的、棕色的,且富于明亮的色彩。更显著的是对图像形式的表现。‘现在,我将向风暴众神(Maruts)祈祷。’此处的摩鲁特形象似是与其神明形象有所不同。”“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中有一个词——sandris,其含义大体就是:‘众神的一幅画像。’”此言甚妙。

现在,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细细地介绍吠陀诸神了。 ztj0pZRgTK+gacddc0qKJEz2XUZGnV1MT+UMYCM5+Bw1jlJkKwiqpnrbF8p6Ie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