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吠陀

在介绍吠陀诸神前,有必要先谈谈吠陀——本书所涉之内容即源出于斯。

吠陀(Veda)一词的词根为 vid ,意为“知晓”;故此,“吠陀”一词意即知识。诸吠陀形成的确切时间远早于其编纂的时间,其所述之知识,源自“所闻”,也即口头传授。

吠陀并非某一位作者的作品,一般认为,它们由多位圣哲仙人开示,又在师徒间代代相传。圣哲毗耶娑(Vyāsa)被视为诸吠陀的整理者,也即编纂者。

吠陀中所包含之教导,据云直接由神吐露,其余著述皆源自吠陀,一如烟雾因火而来。还有说法则认为,吠陀乃是从五大元素中涌出。不过,尽管关于吠陀起源的观点各有不同,却皆认同于吠陀乃是神直接赐予人的恩典这一点,诚因如此,吠陀拥有至高无上之地位。

吠陀首先为婆罗门所有。自吠陀诞生两三个世纪以后(也有说法认为不早于公元500年)诞生首部法典的摩奴(Manu)时代起,低等种姓者即不被允许接触吠陀,即便是听闻其中的一个词,亦会被认为是极大的罪孽。

吠陀共有四部,其中,《梨俱吠陀》( Ṛgveda )最为古老,随后是《夜柔吠陀》( Yajurveda )与《娑摩吠陀》( Sāmaveda ),最后是《阿闼婆吠陀》( Athavaveda )。每一部吠陀皆包含两大主要部分:其一是本集(Saṃhitā),也即曼陀罗颂诗集;其二是梵书(Brāhmaṇa),其中包含祭祀仪式的规则与指引。

梵书之于本集好比《塔木德》( Talmud )之于犹太律法。梵书为祭司提供指引,由其负责敬神之仪式,诸神之名则见于吠陀颂诗。

每部梵书皆对应一部奥义书(Upaniṣad),其中包含神秘学说之要义。奥义书的权威性稍逊于颂诗与梵书——后者被称为“天启圣典”(Śruti),也即所闻者,而奥义书则被称为“圣传经典”(Smṛti),也即所学者。尽管二者皆基于古老的圣典,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在于:圣传经典的教导并非天启。

本集与梵书通常由婆罗门使用,而奥义书则适用于哲学探寻者。然而奇异的是,尽管较为古老的奥义书几乎已完全被忽视,贝拿勒斯等地的梵学者却显然对其中的一部分十分熟悉,而在印度的许多地方,则几乎无人能阅读和解释它们。

吠陀本集中,包含1017首颂诗的《梨俱吠陀》至今仍最为重要;同时,最为晚近的《阿闼婆吠陀》也颇有趣味。此外,此二者可能是仅有的可被称作“独立的原始文献”的吠陀颂诗集,只因余者几乎皆提取自《梨俱吠陀》。

从《梨俱吠陀》问世到《阿闼婆吠陀》成书,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早期颂诗的孩童般的信任消失了,吠陀时代的诸神似乎变得残酷,用以安抚众神的祭品也变得日益重要。也许,曾经被征服的旧宗教,已然开始反哺雅利安人的宗教了。

三部吠陀的本集据云有一定的特殊性。假如一首曼陀罗富于韵律,意在高声复诵,即被称作“赞歌”(Ṛc,源自词根ṛc),故此,“梨俱吠陀”之名意为包含此类赞歌的吠陀。假如曼陀罗为散文(由是须轻声默诵),即被称作“祭词”(Yajus,源自词根yaj,“献祭”,字面含义为“影响献祭之道”),故此,“夜柔吠陀”意为包含此类祭词的吠陀。如是韵文,且意图唱诵,则称为“歌咏”(Sāman),故此,“娑摩吠陀”意指包含此类歌咏的吠陀。

曼陀罗的作者,或者按印度人的说法称为“受到启发的圣哲”,因从神祇处接收到上述曼陀罗,故而被称为“仙人”(Ṛṣi),其对象则是神格者(devatā)。该词通常意为“神明”,此处指曼陀罗。不应按其本义进行理解,只因在有的颂诗里,神格者既非诸神,也非圣物,而是权杖、武器等受到召唤而成。或者,可将之视为“权杖”或“武器”的圣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泛神论观念之完美结合,后者盛行至今。至此,这种甚至把无生命之物视为神明的吠陀宗教观念,也便无甚不妥了。仅有的一点疑问只在于梵书较之本集竟然更为晚近。

若无显著的争议,吠陀就不会流传至今。原因之一在于吠陀教导原是口口相传,矛盾偏差也就不可避免。一种说法认为,《梨俱吠陀》有不少于21个分支(Śākhā);另一种说法则指出《梨俱吠陀》仅有5个分支,《夜柔吠陀》则有42个分支,还提到了《娑摩吠陀》1000个分支中的12个,以及《阿闼婆吠陀》的12个分支。

各个学派皆坚信自己所拥有者才是真正的吠陀,至于那些教导和追随其他学派者,则理应受到诅咒。存世至今的《梨俱吠陀》只是“舍伽罗”(Śākala)学派的版本,《夜柔吠陀》则来自三个学派,《娑摩吠陀》可能来自两个学派,而《阿闼婆吠陀》来自一个学派。

《夜柔吠陀》的历史与其余诸吠陀迥然有别。相较于其他吠陀学派间的差异,论定《夜柔吠陀》的纷争就发生在其内部的教派之间,这才有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之别。

印度传统尤其是诸往世书中记述了与此事有关的传说。毗耶娑的弟子、随之学习《夜柔吠陀》的护民仙人(Vaiśaṃoāyana)因犯下罪行,希望自己的弟子们助其行祭以偿其罪。不料,弟子耶若伏吉耶(Yājñāvalkya)提出,应由他单独完成整个仪式。护民仙人因耶若伏吉耶的狂妄傲慢而怒不可遏,于是立下诅咒,令其将习得的《夜柔吠陀》全吐了出来。其余的弟子们则化作鹧鸪(Tittiri),捡拾散落的文本,铭记在心。如此,该文献即被称作《鹧鸪氏》( Taittirīya )。

耶若伏吉耶渴望得到《夜柔吠陀》,故向太阳虔诚祈祷,终得恩惠——拥有其师父亦不曾见过的文本。故而有两部《夜柔吠陀》存世,《黑夜柔吠陀》在先。

无人知晓吠陀诞生的确切时间。不过,尽管成书时间依然模糊,吠陀仍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著述之一。

科尔布鲁克(Colebrooke)从吠陀历法论定,吠陀的成书时间必早于公元前14世纪,有人认为更晚,有人则认为更早。豪格博士(Dr. Haug)则认为吠陀纪元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不过,某些古老的颂诗可能自有其作者。麦克斯·缪勒则给出了曼陀罗或部分吠陀颂诗问世的时间范围: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00年,而梵书则形成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年,余者形成于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

文献本身并未对其成书时间给出任何线索,究其原因在于传承方式即口口相传、铭记于心。也许,就算在书写技术发明以后,亦有数个世纪不曾应用于圣典的书面保存。莫忘《摩诃婆罗多》( Mahābhārata )中所述:那些胆敢书写吠陀的人们,皆已遭到将被投入地狱的威胁。 w5kN9PpUsL+EGIINvR5yZKjUhfYyCDO6qVO1PRQidktVe6eKrvC4CuEizOk7ee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