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抵达印度后,我首要的研究之一,即是形成一部有关印度神话的切实而详尽的报告。然而,尽管大量阅读相关著作,也找到过该领域的相关线索,距离形成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印度神话的著作,仍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知道,曾有两部印度经典辞书分别于马德拉斯和伦敦出版面世,其中也提及了一些有用的书籍,然亦未达到本书的构想之标准。
我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并详加整理,意在使“门外汉”亦能对印度主要神祇之称谓、脾性与关系等等有所了解。
本书既非印度经典的新译本,也非已有著作所列举的信息之重述。或许,书中偶有对原始文献之摘录,然究其本质,我所做的工作,乃是在收集、整理、翻译资料的基础上,悉心整理,并对诸神及圣典经文进行公允的介绍。
我诚恳地摒除个人偏见及神学上的异见,尽可能地令诸圣典有机会进行自我介绍。同时,除非有必要进行解释,否则避免对引述之篇章评头论足——我既未刻意挑选那些着意描述印度诸神阴暗面的文本,也不曾回避这一点。
印度神话有许多无可复制之处,我按比例选取了一些适宜出版的内容,加上确有加以推荐价值的文本,以期能真实呈现其风貌。善恶品评自有公论,写作此书的我,只盼以一份诚挚的努力,为数百万印度同胞所普遍秉持的信仰,做一份诚恳而可靠的记述。
为使此书更加有趣、有益,我们特地为主神附上了一定数量的插图。其中大部分作品取自印度人的画作,其中一些甚至见诸印度人的家屋。不必追求完美,只因这些图画中所蕴含的,是印度画家的作品中所呈现的虔诚信仰,其善性经由风格华丽的画作洋溢而出。能有机会收集到这些画作,尤其需要感谢我的朋友们:A.J.班福德牧师与院士、H.T.奥特维尔先生和C.A.安德鲁斯院士。
就全书的架构而言,亦希望能兼具印度古典词典之用途;而对于诸神的分类,则意在使学生们对印度神话大致有所了解,同时也能理解一位神祇之于别神及神与神之间的关系。本书详尽地引入了许多神话,此举或许能吸引起大众的兴趣。须知,总有一些人,虽已拥有圣典,却因为缺乏时间与机会,而与之擦肩而过。
这里需要对诸神的称谓与分类略作解释。你可能注意到了,有些归于吠陀时期的神祇,同样会以相同或不同的称谓出现于诸往世书(Purāṇa)中,而另一些被认为属于往世书时期的神祇,若按图索骥,即使磕磕绊绊,最终也依然能溯源至吠陀。
后期著作的作者们常常溯往古代,他们承认诸吠陀的权威地位,希望能更贴近于诸神体系。一些例子中,对古代某位神明的描述,有可能成为后期神明的名字,从此新旧一体。
吠陀诸神是指其描述主要见于吠陀,同时在吠陀时代更常被敬拜的神明;往世书诸神则是指那些由往世书进行完整描述的神明,他们在往世书时代更常被敬拜。不过,对其进行严格划分几无可能。
威廉·约瑟夫·威尔金斯
1882年2月22日,加尔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