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梵(Brahma)
乃至上存在、诸神之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皆是其显现。一些归属于别神的吠陀颂诗,亦对其进行了描述,在一些往世书中,众神据云乃与至上之梵同一。
大梵被印度人民(在其看来,经典文献中存在着众多的权威)视为至上神,他们认为,万物皆起源于大梵,亦因其而显现。我们能在《阿闼婆吠陀》中读到——
“起初,众神皆在(大梵)之中,一如乳牛归于牛棚。肇世之初,大梵即是此(宇宙)。他创造了众神,将其分配于诸世界:阿耆尼归于地界,伐由归于空界,苏利耶归于天界。彼时,诸世界位于更高的所在,大梵便将众神置于更高的所在。其后,大梵前往更高的界域(注疏者对此解释道,此界域为真理界(Satya loka),乃至上之境,亦是诸世界之极处)。众神本是有死者,当大梵遍在于他们之中时,便成了不朽者。”
《鹧鸪氏梵书》( Taittirīya Brāhmaṇa )云:“大梵创造了众神,大梵(生成了)整个宇宙。诸世界在他之中,整个宇宙亦在他之中。大梵乃最伟大之存在,若无他,何谈生命?三十三位神祇在大梵之中;因陀罗与生主在大梵之中;如栖身舟中一般,万物亦在大梵之中。”
对此,莫尼尔·威廉姆斯解释道:“只有极少数吠陀颂诗看似包含关于神我、存在、无所不在者的简明概念。某种程度上,神遍在于万物的观念是朦胧的、不明确的。”他进一步阐释道:“《梨俱吠陀》的《原人歌》( Puruṣa Sūkta )曾将唯一之灵称作‘原人’(Puruṣa),此后的概念系统中,更加通行的称谓则是‘梵’(Brahman)。梵是中性词,词根为 bṛh ,意为‘延伸’,指普遍意义上无限延伸的存在,或散布于宇宙之中的存在,其名词形式则指神(Brahma)。
“中性之‘梵’意为‘简单而无限者’,它是唯一真正永恒之存在,当其显化为切实的存在物时,称为‘梵天’;当其于世界中发展其自身时,称为‘毗湿奴’;当其再度消解自身而成为简单的存在时,称为‘湿婆’;浩如烟海的其余众神与半神皆不过是中性之梵的显现,唯梵乃永恒者。”
《毗湿奴往世书》中,大梵被译为“抽象的至上之灵”。在它之后,疑窦渐生:“既然(作为抽象之灵的)大梵无属性、无穷尽、无瑕疵,创造性的能动者(agency)又如何归属于它呢?”答案是:“存在物的本质乃是观察之对象,因而并无预见性;而存在界与万千事物之性质,属于不可分的大梵,亦是其本质的一部分,正如热能内在于火焰一般。”往世书继续解释道,创造是由大梵的首个显现者——梵天代而实现的,后又有说法称,毗湿奴乃与梵天一同现身。
该往世书还解释说:“大梵有两种形态:一者有形,一者无形;一者可朽,一者不朽。二者皆内在于万物。不朽者是为至上存在;可朽者是为有形世界。熊熊燃烧的火焰向周围散发出光能与热能,因此,世界不过是至上之梵的显化能量。由于距离的远近,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光能与热能或强弱不一。同时,基于与大梵的亲疏,其至上能量内在于万物的强烈程度亦存在分别。梵天、毗湿奴、湿婆乃是至上神最伟大的能量,其次是次级众神,再次是随侍之灵,其后是人类、动物、鸟类、昆虫、植物——它们依序远离其源头,故而能量逐一减弱。”
《毗湿奴往世书》进一步给出了大梵一词的词源:“它衍生自词根 vṛha (增长),既是无限(之灵),也是诸吠陀(与万物)产生的源头。”于是便有了献予大梵的这首颂诗:
荣耀献予大梵,
圣音OM
乃其称谓,
他与宇宙三界(地界、天界、天国)永恒相系,
四大吠陀与他相连。
荣耀献予大梵,
无论世界如何毁灭与新生
皆不动分毫。
一切智识之要义,
以他为伟大与神秘之源头。
他不受时空之限制,
亦从无衰减……
他是无形无相的不灭之梵;
纵生万千形相,本性不移。
他乃第一要义与自生者;
据云,他照亮了心灵之穴;
他不可分、光辉、无损、形相万千。
至上之梵,永被颂赞。
《毗湿奴往世书》的这一教导所体现的圆满之和谐,亦诠释了印度人民的共同信仰。当他们言及神圣存在时,或许再无一言较以下话语更为常用了:
神(大梵)乃唯一,再无第二。
以此箴言,揭示了作为至上者的大梵
与梵之显现的区别。当印度教被指称为多神教时,又或崇尚神性联结的正法遭到亵渎时,他们回应道: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众神,皆不过是至上之梵的显现而已。
早期著述中,“梵”用以指代一首颂诗或曼陀罗,而“梵天”则意指一位祭司或敬拜者。直至吠陀较为晚近的部分,大梵才渐渐与至上者同一,而梵天则成为其伟大的显现。依据早期吠陀的说法,万物之主乃是生主,其地位与晚些时候的梵天别无二致。一些吠陀文献甚至同时确认了二者之地位,于是,梵天作为造物者被敬拜。
尽管梵天为祭司们所钟爱,在普通人之中却并不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诸神渐渐开始被敬拜,非雅利安神祇甚至对身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产生了影响。为避免失去对信众的掌控,祭司们接纳了这些新的神祇,将其纳入神谱,以便与古老的吠陀诸神济济一堂。到了史诗成书的年代,毗湿奴与湿婆已被同化。另一方面,诸神常有众多称谓的原因,很可能是其地方称谓与部落称谓有所不同的缘故。通过这种融合,祭司们保全了正统神学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百道梵书》曾试图令湿婆与阿耆尼同一。作者似乎意在使晚期的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与更加古老的三相神——阿耆尼、因陀罗—伐由、苏利耶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