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阎摩

阎摩,人类的裁判官及未显世界之王,由太阳神毗婆薮与陀伐斯特里之女莎兰纽(Saraṇyū)所生。在对夫君的光辉感到过分害怕以前,莎兰纽诞下了阎摩。

阎摩

阎摩的孪生妹妹名叫阎美(Yamī)。在罗斯教授看来,二神乃是人类诞生之初的“亚当”和“夏娃”,人类社会由之生生不息。《梨俱吠陀》的另一些颂诗则将其描述为天国乐师乾达婆之后裔。由于再无延续种族的其他人选,阎美请求阎摩做她的丈夫。她敦请缔造者陀伐斯特里为其履行夫妇之约,由于无人可违逆陀氏的命令,阎摩再难拒绝。可是,阎摩的决心极其坚定,他对阎美移居地上的提议置之不理,认为宣扬正义者行不义之事是不道德的。

分辨众神的象征意味有时并非易事。麦克斯·缪勒认为,毗婆薮乃是天空,莎兰纽则是黎明,阎摩是为白昼,阎美则是黑夜。又有人称阎摩乃是日出之际炽热的空气,阎美则是夜晚清凉的空气,二者的二元对立则体现在阎摩总是反对阎美的提议上。

阎摩是首位死去的凡人,因而发现了通往彼岸的道路,从此成为离世者们的引路人。据云,他为逝者指引居所的方向,并永葆其安稳。他是居于天界之光的君王,而这光芒源自天界最深处的圣所。那些前往阎摩之居所的义人们,蒙其赐福,居于光明之乡。

“《梨俱吠陀》中,(正如后期的神话一般)需对邪恶者施以惩罚时,阎摩便无处不在。然而,对某些人而言,他依旧是恐怖的存在。据称,他有两只不知餍足的猎犬,长有四只眼睛与宽阔的鼻孔,守护着通往其居所的道路。故此,离世者们皆飞速掠过其身边。据云,阎摩的猎犬亦是漫游于人间的使者,寻觅着应带至主人面前接受审判的对象;死亡则被描述为遣出了一只身为厄运使者的鸟儿。

“当逝者的遗体被置于殡葬之所,火葬之仪由是开启时,人们向火神阿耆尼祈祷,望其莫将逝者的遗骸燃尽,莫将其皮肤或四肢燃成碎片,而是在烈焰完成其使命之际,将逝者交予有死者之父——一切世人皆乃其子孙。愿逝者将一切邪恶与不圆满留予地土,沿先人的足迹向前,发出众神一般的光芒,以之为御车与双翼,直抵永恒的光之国度。旧有的身躯将于彼处得圆满,被赋予光辉的形体。祖先们正与阎摩一道欢宴,得蒙赐福,他们已成为阎摩的亲近者。这喜乐的居所,这日臻圆满的生命,一切愿望皆被满足。他们位列于众神之中,令其喜悦得以实现。”

在阎摩的治下,友人重逢其故知,丈夫重见其妻子,儿女再见其父母,人人得享生活之幸福,再无现世之邪恶与羸弱。众神所享之欢愉与大地上的人类一般无二,与现实世界相比,阎摩的国度,这逝者的居所,其所拥有的感官享乐不差分毫。当有死者获准步入此极乐之境时,他们成为在世之后裔所敬拜的对象,亦乐于分享所得之供品。

以下来自穆伊尔博士的颂诗,恰可作为吠陀教导中所述的阎摩之缩影:

向伟大的阎摩王致敬,

这首位辞世的人儿,

穿越生死之鸿沟,

为有死者觅得了通往天国之途。

*  *  *  *

我等之父祖已然故去;

我等亦将踏上同样的路途,

时光永在,然一切有死者

那生生世世的轮回,从不停歇。

神的权柄渐渐集聚,义人与智者,

愈来愈多的人们环伺在侧,

神的目光一一将其扫视,

从中辨认出真正的亲随。

辞世的有死者啊,沿着神

标定的路途,速速离开了地土;

上升,直至望见敬慕已久的神,

由他赋予更伟大的重生。

*  *  *  *

静默通过,步履轻盈,

四眼猎犬护卫着通往

阎摩之光辉居所的道路;

唯其主人之友,可毫发无伤。

把一切不圆满留于身后:

重回你的往古之火——

曾经拥有的身躯与感官

俗染尽除,荣光重现。

此刻,拥有天界之光辉

与更有力、更高贵、更祥和的生命,

以无边之力,亲尝

更加丰盛的无量喜乐。

熟悉的面庞一一重现,

最珍爱者,现身于面前;

父母、妻子,亲爱的儿女,

教人心如潮涌,不禁张开怀抱……

你要望见你的父,

望见战死疆场的英雄,

望见身披荣耀的圣者,

望见那些古老的、虔诚的、仁慈的王。

在这里,诸神满怀谦逊之智,

只因你确凿最堪崇拜与敬畏,

挡在人们眼前遮住荣耀的

悄无声息的幕布,终于消散。

你在地土所成就的善,

每一次祭祀,每一次恭行,

皆将收获丰厚的奖赏;

值得嘉许的行动,从不被遗忘。

澄明岁月中的美好王国啊,

阎摩之喜乐无穷无尽,

一切愿望皆获满足,

汝之赐福永世绵延。

往世书中的阎摩被称为“人类的审判者”,据云执掌着众多的地狱,不义之人就在那里受苦。例如,《莲花往世书》称:“阎摩管辖着死者的裁判所,亦统治着地狱的居者;逝者们一一来到他的面前,其善恶行止早已被他的随侍质多罗笈多记录在案。高尚者将被送往因陀罗的天国,邪恶者则将堕入不同的地狱(Nāraka)。”《毗湿奴往世书》给出了不同地狱之名称,其中提到,“阎摩可怖的辖区中有着众多不同的恐怖地狱,亦有令人畏惧的刑具与烈焰”。该往世书还称,“存在(生命)之尽头,所有人都将成为阎摩的奴隶,由他判决将接受何种痛苦的制裁”。

于是,如何挣脱阎摩之权威成了探索之根本,而结论是:“除摩度苏檀那(Madhusūdana,毗湿奴)的崇拜者外,阎摩乃全人类之主。敬拜其任一形相,便可不再受制于其威权。”

依据今日盛行的观点,阎摩被描绘为绿皮肤,周身装饰着红色的衣饰,头戴王冠,发簪鲜花,手执权杖,身骑水牛。人们通常一年敬拜他一次,日常则将一些清水灌注其上。每年皆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未婚的少女们会向阎摩呈送供品,以期觅得理想的夫君;若祈求得蒙应许,阎摩将不会收纳其礼,而会将之留予寡妇。

在阎摩面前,离世者的一切善行与恶行皆将被称量:依据天平的读数,灵魂将前往天堂或地狱。人们相信,灵魂会在4小时40分钟内抵达阎摩之居所,故在此之前,逝者的遗体不可火化。

《未来往世书》记载了关于阎摩婚姻的如下传说。

阎摩很喜爱一位名叫毗伽耶(Vijayā)的少女,她乃梵天之女。初见阎摩时,毗伽耶感到极其惊恐,她端详着阎摩的外表,思忖着他究竟是谁。不过,阎摩最后安抚了她;并且,尽管兄长极力劝阻,少女还是答应了阎摩的求婚。

抵达阎摩的居所后,地狱之主留意到妻子很排斥前往地府的南部区域。过了一段时日,毗伽耶忍不住想道:丈夫会不会在南边藏着另外一位妻子呢?好奇心驱使着她赶赴禁地,然而那里的画面令她大为震惊:恶人们正经受着折磨,受苦者之中竟包括她的母亲!

于是毗伽耶见到阎摩,请求他放过自己的母亲。阎摩道:除非生者之中有人为她履行一种特殊的祭祀,转变其过往的恶业,否则将无法答允该请求。经历了一些磨难后,终于有人愿行此善,阎摩的岳母获得了解脱。

往世书同样讲述了毗湿奴的力量如何令其崇拜者从阎摩的管束中得救的故事。若有一人不断复诵毗湿奴之名,教会其鹦鹉,又或在濒死之际不怀任何目的地念诵主名,请求其眷顾,他的使者就将从地狱的惩罚中攫住他,将其送往蒙受祝福的居所。

值得注意也颇为奇异的是,阎摩的律法与王国的性质在印度观念的流变中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吠陀所述,纯粹者与义人将满怀喜悦地前往阎摩的光之国度,而往世书教导则称,恶人才会被遣往阎摩处接受惩罚。

《摩诃婆罗多》中有一则最为有趣的故事,讲述了为何有时向阎摩祈祷颇为吉祥,只因此举有望使已然去往其国度的故人重返大地。

有一位名为萨维德丽的公主,爱上了一位年迈隐士之子萨谛梵(Satyavān),然而有圣哲警告说:不可执着此子,因其命中注定将遭受厄运,仅有一年可活。萨维德丽答曰:

不论寿数多寡,

无关福寿几何,

只知心有所属,

誓言此心不移。

公主如愿成为萨谛梵的新娘。她试图忘却预言,然而,岁末之际,却依然心如刀绞。她不眠不休地祈祷与苦行,期盼丈夫能从毁灭者手中逃过一劫,不过始终对丈夫只字不提。

可怕的一天终于来临,萨谛梵准备出发去森林中砍些木柴,为妻者决定一同前往。她跟随在丈夫身后,不时微笑,却心怀沉重。萨谛梵很快用斧头劈了一些木柴,然而,他的太阳穴突然感到一阵剧痛,不禁大叫倒地,一边呼唤着妻子。

“晕厥的丈夫倒在了她怀里,萨维德丽颓然坐在冰冷的地上,把他那无力的头颅搁在了自己的膝上。她一边痛哭,一边回忆着圣哲的预言,默默在心中计算着时日。突然,她望见面前出现了一个形状恐怖的身影,穿着血红的衣袍,头上的王冠熠熠发光——尽管如太阳般闪耀,其形相却是晦暗的;其双目燃烧如火焰,手持套索,令人不敢直视。他就站在萨谛梵身边,阴森地凝视着他。

“浑身战栗的萨维德丽将濒死的丈夫放在地上,站了起来。她恭敬地双手合十,心跳如鼓地对这身影道:‘你确然为神。此等形相,远胜凡人!神样的存在哪,请告诉我,你是谁?你将往何处去?’”

来人回答,他是阎摩,死国之王;萨谛梵大限已到,他必须将其锁住,带走其灵魂。

“他随即迫使她丈夫的灵魂离开了躯体,用套索将之紧紧锁住,令之化作拇指般大小。失去了灵魂的身体立即失去了生气,没有了呼吸——它已丧失了全部的恩典与美丽,变得苍白而静默。”

锁住灵魂后,阎摩带着它向他所统辖的区域——南方,继续前进。

忠贞的妻子紧紧相随。阎摩命令她回去好好准备葬礼,她却下定了决心。阎摩因其虔信而动容,终肯许她恩惠,不过,令丈夫死而复生除外。于是,萨维德丽请求他,令丈夫那目盲的父亲重见天日。阎摩应允,再次命令她回家去。然而,萨维德丽仍旧跟随着他,阎摩只好又应许了她的两个愿望。然她继续紧紧跟随,简直就要踩到死神的脚跟。最后,死神感动于她的坚贞,允她愿望,再无条件。欢喜的萨维德丽大声道:

伟大的王,这一次,你不曾设下条件:

请让我的丈夫复生吧!

若失去了他,我的生活再无生趣,

甚至不会渴望天堂;

若失去了他,我必死无疑。

“如你所愿,坚贞的妻子,”死神答道,“我会放了他。”语毕,他解开了套索,释放了萨谛梵的灵魂。

阎摩为人所知的众多称谓中,以下称谓最为常见:

达摩罗阇(Dharmarāja):“正法之王”。

毗陀利波底(Pitṛpati):“先祖之主”。

苏摩普尔底(Samavarti):“秉公审判者”。

克里檀达(Kṛtānta):“终结者”。

娑摩那(Samāna):“赋予平等者”。

迦罗(Kāla):“时间”。

檀达陀罗(Daṇḍadhāra):“携权杖者”。

希罗塔提婆(Śrāddhadeva):“祖先祭之神”。

毗伐斯婆达(Vaivasvata):“日神之子”。

安达卡(Antaka):“致死者”。 1dYj9xFmKxYjqwWgICOvwGfjryX7aRwtnl9fgWse3HOGEOBQtxoD0TRX/fQ3Wy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