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阿耆尼是吠陀诸神中地位最尊崇的神祇之一。除因陀罗外,献予阿耆尼的颂诗数量最多。威廉姆斯教授曾给出了以下对阿耆尼的热情描述:
明亮的、七重光辉之神,你在我等崇拜者中
显露出多少形象:眼下,我们眼见你
通体金光;光芒四射的头发
在你可怖的三头颅上熊熊燃烧,
着火的嘴巴和牙齿吞噬着万物。
此刻,一千个七彩的号角响起,
此刻,千眼皆熠熠生辉,
你自金色的战车中面对着我们,
风为翼,红马驭车,
黑色刻下毁灭的辙迹。
阿耆尼的起源说法不一。他被称作提奥斯和普利提毗之子,亦被称作梵天之子,故有“自负者”(Abhimāni)之称谓;他又在迦叶波与阿底提诸子之列,因此亦是阿底提耶之一。后期的著述将其述为鸯吉罗斯(Aṅgiras)之子。鸯吉罗斯是祖先(Pitṛs)之王,亦是人类之父,有数首吠陀颂诗归于其名下。
阿耆尼在其画像中常被描绘为红色,有三腿七臂,眉、目、发漆黑,骑公羊,穿包达(Poita,婆罗门线)织物,戴水果花环,口喷烈火,从其身体射出七道光柱。
下文字字句句皆由穆伊尔博士(Dr. Muir)引自吠陀文献,对吠陀时期阿耆尼的特征与职能皆做了极佳的介绍:
阿耆尼
阿耆尼是一位不朽者,然作为客人居于凡俗者中间。他是家庭祭司,于黎明前起身,对其信众全心全意,且在更高的意义上执行着各类祭祀事务,将之分配给不同的人类成员。他乃圣哲——诸圣哲之中的最神圣者,能即刻熟悉一切形式的敬拜;他乃充满智慧的引领者、大获成功的成就者与所有庆典的守护者,是他使人类得以用正当的方式服侍众神,只因仅凭人类之力无从做到这一点。
阿耆尼还是一位迅捷的信使。他穿行于天地之间,受神与人的委任,维系二者之沟通,并向不朽者传达觐献的颂诗与崇拜者的供奉;又或接引其(不朽者)从天界下凡至祭祀之所。当诸神莅临人间时,他与之同行,同享所收获的庄严与奉爱。他令供品溢满芬芳,若不是他,诸神难获满足。
阿耆尼是上主、守护者与人类的君王。他是家屋之主,栖居于每个人的居所。他是每个家庭皆青睐的贵客,他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亦居于每个人家中。因此,他被视为神与人之间的调停者,亦是其行动的目击者,故而被敬拜至今;婚丧嫁娶等每一个重大时刻,人们皆期盼着他的恩典。
古老的颂诗中,阿耆尼据称居于摩擦便可生火的两片木板之中;当人们注意到某个鲜活的事物自两片干巴巴的(死亡的)木片中涌出时,着实欢欣鼓舞。对此,诗人曾云:说来奇异,婴儿自降世起,就有一种非自然的贪婪,想吞噬其父母。不过,其生长是奇妙的,只因母亲并不能养育他,他是靠灌入口中的澄清黄油滋养的。
阿耆尼行使着神的最高职能。尽管有些文献以为他乃天、地之子,还有一些则认为天、地生自他,因他而凝聚,飞禽走兽、植物动物莫不如此。阿耆尼创造了太阳,饰以缀有星辰的诸天。人类在其丰功伟绩面前战栗不已。其律令无从推拒,大地、天空、世间万物皆甘于服从其号令。众神皆敬畏他、效忠于他。他知晓世人之秘密,亦聆听着对他的求告。
敬拜阿耆尼者将繁荣、富足、长寿,因他以千眼注视着何人以祭品为食物向他供奉——力量再强大的敌人,亦无以战胜供奉此神者。
他亦赐予不朽、守护不朽。在葬礼颂诗中,阿耆尼被要求以其热能温暖逝者不生(不朽)的部分,并以吉祥之相护送其前往正义之境。他护佑人们穿越灾难,如以舟船渡过大海。
阿耆尼号令天地间一切的富贵者,由此,为求富贵、食物、解脱及一切须臾好运者皆向他呼求;因他乃宽恕者,出于愚蠢而铸下大错者亦向他祈祷。据云,众神皆可在他之中获得理解——他环抱着他们,一如车轮环抱着辐条。
穆伊尔博士有诗授以此神之主要特征:
伟大的阿耆尼,尽管本质为一,
形式却有三;汝之火焰于此处燃烧,
霹雳于空界耀目划过,
在天界时,燃烧如金色的太阳。
你本诞生于天界;
凭借仙人们擅长的秘术,
下降至昔时人们的灶台,
成为地界的居者。
祭司的双掌间,自一对神秘者
之中涌出,
二者之结合,带来了阿耆尼之光明;
哦,不,此二者正是天与地,
此子非比寻常,吞噬着父母的印记。
然而,阿耆尼是为神明;
不应认为他会犯错,又或试图去理解
他那超越于人类理性之行止;
就连天神应如何行事,亦由他论定。
无父无母之神独自生存:
尽管他的母亲很快就要死去,
无以从其所需,把婴孩哺育,
伟大的阿耆尼,神奇的婴儿,生长茁壮。
以烟雾为旗帜的阿耆尼,声如霹雳,
燃烧的发,于黎明前刺穿黑暗,
世界由此被点亮,
天界众神与地界凡夫皆欢喜雀跃。
你是每个家庭的座上宾,
一家之主,儿子,父亲,
母亲,兄弟,融为一体,
成为令你忠诚的朋友们备感幸福的友人。
你是迅捷无比的使者,从天界的至高处
下降至人间的灶台,神圣者啊,
亲尝我等之吃食,倾听我等之颂诗,
仁慈满足我等最为美好的愿望吧。
阿耆尼啊,你乃我等之祭司:
拥有神圣的智慧,精通神圣的科学,
以神力洞悉毁伤我等仪式之缺陷,
令错误得以纠正,使我等之仪式圆满而神圣。
你是伸向天空的绳索,
在天地分离的深壑之上,
架起了深邃而广阔的桥梁,
行于其上,义人终将平安抵达天堂。
可是,伟大的神哪,你可怖的愤怒相闪着光,
向我等显露出你的毁灭之力,
在你的愤怒之下,万千造物纷纷逃散,
一如被法力无边的天敌追赶。
你所触及之处,皆夷为平地;
广袤森林被剪除,如同胡须被剃发匠的剃刀除去。
狂风扬起烈焰,如大海扬起波涛般咆哮,
在你经过时,处处皆留下了黑色的足迹。
可是,伟大的阿耆尼啊,
你并非总是穿着那可怖的衣袍;
你亦充满慈爱地在我等的灶台闪耀,
火焰柔和又温暖,令千家万户得享你的照顾。
是的!凡劳碌不倦呈上
你最爱的食物者,皆蒙你赐福——
晒干的木柴,成堆的黄油,
它们为你所喜爱。
尽管我既无乳牛,亦无黄油,
更无砍伐新鲜树木之利斧,
仁慈的神哪,你接纳了我这寒酸的礼物:
我只带来了一些干柴,再无他物。
守护我们吧,主啊;令你的忠仆
免于疾病之忧,使你的赐福得以完全;
铜墙铁壁一般的高塔,护卫着我等之家园,
一切衷心渴慕之恩惠,皆赐予此心。
当我等之信仰衰减时,
当我等于临末之际必须离开旧家时,
当我等被解救的灵魂轻快地前往未知世界时,
是你,温柔地驱散了那残留的寒意。
随后,你的仁慈相指引着
我们那不生的部分穿越黑暗之深渊,
抵达其上的光与祝福的静谧王国,
在那里,义人栖居于众神之中。
“《梨俱吠陀》中归于胜妙(Viśiṣṭa)、因陀罗及其他诸神的赞美诗,被用于摧毁食肉者(Kravyād)或罗刹(Rākṣa,意为“庇护”)等众神之敌。阿耆尼本尊即食肉者,却拥有全然不同之性格。于是,他既是丑恶的食肉者之代表,也与其余诸神一道,作为吞噬者被召唤。两枚铁制的长牙磨得锋利无比,敌人们被塞进他的嘴巴,进而被吞食;灼热的箭刃,插入了罗刹们的心脏。
“《摩诃婆罗多》中的阿耆尼被描绘为不识疲倦地吞噬其牺牲之形象,似要穷尽整个坎达瓦(Khāṇḍava)森林,以增强其力量。(起初,)该行为被因陀罗制止,不过,在克里希那(Kṛṣṇa)与阿周那(Arjuna)的助力下,他喝退了因陀罗,达成了目标。”
《罗摩衍那》( Rāmāyaṇa )则称,为襄助化身为罗摩的毗湿奴,阿耆尼与母猴一同诞下了尼拉(Nīla);而在《毗湿奴往世书》中,他与萨婆诃(Svāhā)结婚,育有三子——帕瓦卡(Pāvaka)、帕瓦玛那(Pavamāna)、舒奇(Śuci)。
阿耆尼名号甚多,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称谓如下:
婆诃尼(Vahni):“接纳献祭者,或焚毁祭品者”。
毗提诃特罗(Vītihotra):“圣化祭品者”。
塔那姆加亚(Dhanaṃjaya):“征服(摧毁)财富者”。
吉瓦拉那(Jīvalana):“燃烧者”。
图姆克图(Dhūmketu):“以烟雾为标记者”。
查哈加拉塔(Chhāgaratha):“骑公羊者”。
萨普达吉诃瓦(Saptajihva):“七舌者”。
毗诃波提(Vṛhaspati)和婆罗门斯波底(Brāhmaṇaspati)常被认为与阿耆尼同一,同时,亦加诸有同样的名号,不过,新增有“主持祈祷者”。只有少数颂诗将其视为不同的神祇。M.巴斯(M.Barth)则将其视为同一神祇之不同称谓,由是如此描述道:
“如阿耆尼和苏摩一般,他生于祭坛,随后上升于诸神之上;如众神一般,他创造了天、地之间的空;如因陀罗一般,他发动战争,扫除地界的敌人与天界的邪魔;如三相神一般,他居于至高天,众神由他而生,宇宙的秩序亦由他制定。他炽热的呼吸将整个世界融化,又重新塑造,一如金属置于模具。
“乍看之下,一切仿佛皆是抽象沉思之产物;实际上,从名字的形式来看,视其为独立的人格,可能是较为晚近的事,然属于印度风格确凿无疑。不仅如此,就其构成元素而言,乃与最古老的概念相联系。
“火焰与奠酒自有一种力量,祭祀的仪例亦是如此;在此仪例之下,祭司不仅是一名唱诵者,更是唯一能引燃阿耆尼或苏摩的人。电闪雷鸣间传来祈祷之声,洞悉一切的众神,对献祭仪式所示之力量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拥有与最早的仪式同样古老的无所不能的咒语,世人却无从得见。世界最初即由此生成,亦因之绵延至今。
“此遍在的祈祷之力,其人格化身即婆罗门斯波底,有时人们将其与阿耆尼、因陀罗相混淆亦不足为奇。事实上,当祭司唱诵曼陀罗时,此咒所赋之神力已然战胜了天地间的一切,故而这一瞬间,每一位独立的神祇与祭司本人,皆已化作了婆罗门斯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