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磬的传承和宗教化历程

磬,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编磬之分。单个的特磬,一般作为我国古代氏族“鸣以聚众”的信号乐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在礼制严明的古代,用灵璧磐石制作的乐器已经成为皇权、礼治的象征。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磬乐器有了其在古代乐器中尊显的地位。崇尚礼制的秦汉人们认为,磬乐器地位非常高。磬乐器不仅被帝王视为珍宝所尊崇,也为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所钟情颂扬。

■石编磬

■孔子《击磬图》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了我国,磬乐器开始宗教化,云磬便产生了。

云磬又称“引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其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体形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是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云磬在演奏时,需要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此外,佛教磬乐器除了云磬以外,还有一种“僧磬”,它和 “乐器磬”大不相同。佛教的僧磬是钵形的。

佛教的僧磬,大致有圆磬、扁磬、小手磬3种。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两三尺,高不足两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扁磬是石造的,据古代佚名所著的《象器笺》说:

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

在魏晋时期的大寺院中,佛教的僧磬声声响朗、声雅音清。多半是在佛经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使用。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我国以后,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魏晋时期,磬乐器除了要在僧人日常课诵或者是各种法会上敲击外,还有许多仪节要敲击,据古籍中记载:

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护等礼佛,皆鸣三下。“扁磬”石为之,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又小手磬,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到了盛唐时期,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李勋等不仅作诗咏颂磬的清正雅致之音,同时也赞美了金声玉振的石磬不是其他质地的石材可替代的。

■虎纹石磬

唐代诗人李勋在他所写的《泗滨得石磬》一诗中,大加颂赞磬乐器,更使灵璧磬石多了一层诗情画意,诗道:

■北宋石磬

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

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

到了宋代, 1051年,宋仁宗曾经下诏徐、宿、泗、江、郑、淮、扬7州军队到灵璧采石制磬。灵璧虽是安徽东南一个产奇石的宝地,但如此兴师隆重的采石历来是罕见的。上行下效,此间关于灵璧磬石的论著迭出,更从文化上把磬乐器推到了又一高峰。

在北宋时期,大文豪苏东坡更是数次到访灵璧,因为他的诗、文、画使灵璧磬石更熠熠生辉,更是因为他的建议,灵璧才得以正式以县建制,并在1117年正式更名“灵壁”为“灵璧”,这无疑为辉煌的石磬文化又添加了浓重一笔。

宋仁宗 (1010—1063),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1年。其在位时,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经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还有,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灵璧磬石歌为方岩王侍郎作》中,大加歌颂了灵璧磬石,诗中道:

灵璧一石天下奇,

声如青铜色碧玉。

可磨斫贼剑,可倚击奸笏。

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刚德。

到了1289年,元世祖命大乐正赵祖荣乘传古泗滨采石制磬208悬,大乐正写了一篇《磬颂》歌功颂德,这也为石磬文化在元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元世祖 (1215—1 2 9 4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继宋元以后,为了明代的宫廷礼制用乐和中都的兴建,又一次大规模地开发灵璧磬石的运动开始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社稷安危,他“惜材抚匠”,帮助灵璧修筑府县甬道,而灵璧磬石山下的“洪武遗石”仿佛还在无声诉说着当年被贡奉朝廷的荣光。

到了清代,“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仰慕“泗滨浮磬”的美名,在路过灵璧后,御题了一块“玉磬庵”的匾额在当地成为佳话流传,而“天下第一石”的题封,也是代代口碑相传,这也是灵璧磬石文化的传承见证。

总之,磬石乐器以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以及其肌理细腻,石质坚韧,色墨姿妍,金声玉振的石质特性,在历代都彰显其尊贵的地位。

■碧玉描金磬

还有,古代磬乐器制作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制。据北京博物馆《文庙丁祭谱》中记载:

编磬律分,灵璧石为之,两面绘金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制,鼓侧镌某律名。

这说明了清代编磬主要用于庆典活动,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件为一套。

在1790年,清代乾隆皇帝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件,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农历正月用太簇,十二月用大吕等。

特磬演奏时,只需要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在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到了加强节奏的作用。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古代,“磬乐器”还是佛教中一种神圣的器物,相当于佛教的法器,对后来佛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寺庙中使用的“大磬”,大多用于指挥“腔调”,“引磬”则用于指挥“行动”。多半用在“问讯、转身、礼拜”以及其他“动作”的场合。 PQtZlqKVRKM9FPG2F82br3mVxqqSUNf/fAq+VWQMkFU+g7pWS02Ibt8o3PGTpI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