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木管乐器笛子起源发展

那是在我国远古时期,西南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

在一个苗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他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

竹郎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久而久之,竹郎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竹郎吹起竹叶时,笛妹都会跟着唱。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笛

■出土的骨笛

有一天,调皮的笛妹手里拿着一节节的竹子,她问小伙子说:“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

聪明的竹郎想了一想,他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这样一来,竹郎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了,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

动听的音乐吹进了笛妹的心坎里,竹郎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便把这个定情之物叫作“竹笛”。

笛子,是我国一种吹管乐器,后来,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此外,还出土了一个原始时期横吹的铜笛,这些都可以证实,笛子是产生于我国远古时期的。

后来,人们又在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这些骨笛是用鸟禽肢骨制成的,已有7000余年历史。

骨笛 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是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

这些骨笛是竖吹的,它们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后来笛子音调完全一致。

■ 战国时期的彩漆竹篪

在黄帝时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生长着大量竹子,这些竹子便是制作笛子的最原始的材料。

这一时期,我国以竹为材料是笛乐器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竹子比骨头振动性好,所以发音清脆。还有,竹子便于加工。在当时已经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这说明我国竹笛的历史极其悠久。

笛子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篴”,后来汉代学者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

笛,七孔,竹筩也。

后来,人们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2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

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就有人篪笛不分,认为是同一乐器,但实际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飨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尺八 竹制,外切口,五孔,属于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宋代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断层,来自民间的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用于宫廷雅乐的尺八,以致在我国已经看不见这种古代的乐器了。

汉晋时期,根据音律学,人们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晋朝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其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直至后来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一直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1支,竹质的2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

唐人刘系做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陈晹《乐书》卷148中记载 :

■ 古画《仙舟笛韵图》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

也就是说,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我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但唐以前的笛是否贴膜,已无文献可考。

笛膜 贴在笛子左端第二孔上,吹笛时振动发声的薄膜,这种薄膜取自竹子或芦苇的茎中。我国笛子开孔贴膜,使之脆亮的音色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笛子,这是我国笛子独特的结构方式。笛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笛子的音色、音量的问题。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在这个朝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立部伎,鼓笛喧。”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体诗《立部伎》的第一句。

在唐代宫廷,乐吏以演奏方式和技艺精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坐部伎”,以乐工在堂上演奏而得名;另一类是“立部伎”,以乐工立于堂下演奏而得名。唐玄宗对笛子十分偏爱,他本身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笛子演奏家。由于笛子这一乐器在唐代宫廷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也就造就了一批水平高超的乐师。李谟,便是其中之一。

■唐代宫廷笛子演奏

■韩湘子吹笛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的首席笛手。据说有一次李谟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唏嘘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唐代诗人张祜写的《李谟笛》,写了李谟偷曲谱之事:

平时东幸洛阳城,

天乐宫中彻夜明。

无奈李谟偷曲谱,

酒楼吹笛是新声。

唐代诗人李白在《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中描写了另一位笛子演奏家——韩侍御的精湛笛艺:

教坊 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

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余韵渡江去,天涯安可寻?

韩侍御不详确指何人,但他的笛声竟使得古代著名笙师、琴手都要停笙掩琴,由此可见这位笛子演奏家笛声之美、笛艺之精了。

李白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道: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笛子艺术的魅力。

根据历史记载,八仙中的韩湘子本来名叫韩湘,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的侄孙,他也擅长吹奏笛子。

从唐以后,笛更加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活动中,如北宋宫廷的鼓吹乐,南宋宫廷的“随军番部大乐”“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民间瓦舍中的民间器乐“鼓板”,元代宫廷宴乐,明代的宫廷郊庙祭祀乐、朝会乐丹陛大乐、太平清乐,以及明代的余姚腔戏曲伴奏、昆山腔戏曲伴奏,清代的“十番笛”“十番锣鼓”陕西鼓乐和各地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伴奏、戏曲声腔伴奏等,都广泛地应用。

■宋代宫廷散乐图

宋代的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

元朝以后,笛子经过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在祖祖辈辈呕心沥血的无数次艺术实践,逐步规范、完善成为后来通用的形制。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3个8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戏曲 指我国传统戏剧。其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歌剧、舞剧、话剧。戏曲到了明代得到了繁荣。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就是他的代表作。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鹰骨羌笛

北派笛风注重刚劲、强烈,气息讲究丹田要有爆发力,常用吐音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垛音、历音、抹音等技巧丰富乐曲,代表作品有《喜相逢》等。

南派笛风讲究典雅、华丽,常用颤、叠、赠、打等手指技法润饰旋律,代表作品有《鹧鸪飞》等。

曲笛是一种伴奏乐器,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笛”,因为其盛产于苏州,所以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曲笛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梆笛主要流行在北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江南 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他地区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定调笛为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演奏,尤其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

定调笛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其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

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名家众多,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阅读链接

西汉时期,将军李陵率5000兵马到千里之外出击匈奴,反被匈奴单于的10万铁骑所困,陷于重围。虽然奋勇突击连战数日,终因兵尽粮绝寡不敌众,无法突围。深更半夜之时,李陵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声十分悲惨,就连敌将首领单于闻之也禁不住涕泪俱下,并连夜带兵向北方撤走。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西汉军师张良用箫吹散西楚霸王项羽8000子弟兵,悲歌散楚,致使项羽兵败乌江,全军覆没。这凄惨的箫声使敌人听了都为之流泪,撤兵而去,真正是最绝妙的缓兵之计 。这一笛一箫,退敌败敌,载入史册,为后人传颂。 yerk3jwmiBdLRoulNYLeQ0fFAyW3xACco25dLPOnCx55bzMQhQok4O0qVvIzn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