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始狩猎舞发展成歌舞表演

那是远古的时候,一群原始人在山林中打猎。当野兽出现后,他们一面大声呼叫,一面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发出巨大的响声用以恐吓野兽。

祭祀场景岩画

狩猎场景岩画

野兽们狼奔豕突地逃跑,猎人们趁机猛追,然后兴高采烈地带着猎物回家。

部落其他成员看到猎人们满载而归,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举办仪式欢迎他们的猎人。

人们模仿狩猎时的情景,身披兽皮,模仿狩猎动作,击打各种陶器、石器,打出节奏进行伴奏,庆祝狩猎成功。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赞美愉快而兴奋的狩猎生活。

勤劳的人们,就这样创造了狩猎舞。原始的狩猎舞总是和歌相伴的,人们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这种狩猎舞还带有浓厚的仪式性,人们向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出去打猎有更多的收获。

每当打猎回来后,人们为了酬谢神灵,就举行仪式活动。当时举行的仪式场景已经逐渐艺术化了,音乐、舞蹈也逐渐节奏化了。

陶器 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了。大约在距今1.5万年前,首先在我国南方就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至距今9000年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

神农氏 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被尊为医药之祖,曾亲自尝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后世传说他玲珑玉体,能见五脏,因而能化解百毒,又传说他因尝断肠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另有传说神农氏就是炎帝。

在原始社会,除狩猎舞以外,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差不多,其主要特点是全民参与。

这种仪式,虽然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但其实际意义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和锻炼,不仅训练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还培养了年轻的猎人。这种模仿劳动的仪式,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到了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相传“蜡”由神农氏首创,“蜡”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关的一种风俗。

“蜡”就是在年终时为酬谢掌管农事的8位神灵而举行的仪式。祭祀要请一种专门会传达神灵意思的人,与神灵沟通,这种人就是巫。

在这时,人们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时代。这完全是人们一年辛苦劳动后的欢乐活动。

“雩”是一种天旱求雨的祭祀。每当气候大旱时,巫师就跳“雩”舞,希望天降大雨,缓解旱情,这样秋天才能有好的收成,人们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古时的祭礼大体有两大类,一为神祀,是对各种神的庆祝礼仪;一为镇魂,是对鬼怪的震慑礼仪。驱傩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例证。傩是一种巫术礼仪,是年初百姓用以驱除疫病的攘祭。

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这也是我国戏曲脸谱的起源。这种戴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驱傩开始时是民间习俗,后来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礼仪。民间傩俗沿袭下来成为全国各地的傩舞、傩戏。

传说远古帝王尧在位时,因为他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所以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人们经常举办戏曲歌舞会来庆祝世风祥和。有个大臣名叫质,他非常喜欢唱歌跳舞。

有一次,质唱歌的时候,模仿山谷中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他唱着唱着,觉得有点单调,就把兽皮蒙在陶罐口上敲击,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伴奏助兴,并用石头互击发出“叮叮叮”的声音,听起来像玉磬声一样悦耳。

有了这两个声音的伴奏,质的歌声就更加优美动听了。尧帝听了非常开心,建议质把兽皮和陶罐好好地粘在一起,这就成了陶鼓,以后表演时用来伴奏。

上古尧帝(前2377年—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又称帝尧、唐尧,我国上古帝王之一。他践帝位后,在唐县伏城一带建设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时禅让于舜,约公元前2259年,尧118岁时去世。

舜帝在位的时候,他在一个荒僻边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位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他叫夔。舜很赏识夔的才华,把他提拔为乐官,主管乐舞之事。

我国历史上有书可寻的最早的音乐家。他受到舜的赏识,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

舜还命令夔用狩猎舞去教年轻力壮的武士,让他们模仿狩猎动作,以期他们能够尽快掌握狩猎本领,早日成为合格的猎人,为部落捕获更多的猎物。

舜根据狩猎舞编制了《九韶》,因为用箫笛演奏,也称“箫韶”,简称“韶”。《九韶》听起来雍容典雅,清扬宛转,据说凤凰听了也会飞来,与人共舞。整个场景简直如同仙境一般。

舜帝非常贤明,他征聘贤人辅政,还设进谏之鼓,让人民提意见,以改正自己的过失。舜帝也很爱音乐,他的古琴弹得好极了,他曾经弹唱过自己谱写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竹林狩猎图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歌词大意是:南风多么和煦啊!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南风多么及时啊!可以增加老百姓的财富。琴声伴着歌声,把一代贤君舜的爱民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舜帝铜像

舜帝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了禹,以表彰禹治水的功劳。在部落首领们的拥戴下,53岁的禹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禹当政后,就命大臣皋陶创作歌舞《大夏》,以歌颂自己治水、造福于民的事迹。这时的歌舞便失去了全民的性质,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表现威严的一种手段了。

阅读链接

在山东淄博齐都韶院村北,有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

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

石碑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方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

石刻文载:传说在我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作《韶》的乐舞,又称《箫韶》。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FztxBsnqk2igtDW+kn3o3H5hoBvv9Rar9tCDrVC7u912Z2sViWwkPb3qpoQNJvB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