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甲骨文中的动植物知识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思考。

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动植物的名称。反映了当时人们已能根据动植物的外形特征,辨认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从而出现最早的动植物分类雏形。

通过殷墟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文字,可以发现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字的概括与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1899年秋,清代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就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是金石学家,也是个古董商,他担任的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朝廷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

■ 西安出土的甲骨文

中药买回来后,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画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大篆也非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王懿荣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2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国子监 是我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之为“北监”或“北雍”。

王懿荣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王懿荣对甲骨的收购,逐渐引起当时学者重视,而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都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

■ 甲骨文历法

后来,清代末期另一位金石学家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从而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出土处的地理位置。

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研究者们将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作“甲骨学”。而王懿荣也被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

据学者研究,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同时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信息。商代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汉字,说明了商代人与自然密切的关系。

图腾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从甲骨文中,不仅可以考察到当时生存在这个环境中动物的类别,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各项活动,特别是田猎、农业与畜牧业、手工艺、宗教仪式等,都以动物群体的生存和利用为社会支柱。

在商代人心中,动物是图腾、是祖先、是天帝使者、是人类伴侣,又是残害人类的恶魔,还是人类征服的对象,是善与恶的不同角色,这使动物成为商代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

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的字形结构很有特点。比如,植物有禾、木两类,甲骨文的草、木不分,有时草、竹也不分,禾,即由木分化而来。

六书 汉字造字方法。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的6种类型,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甲骨文中的“禾”字,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甲骨文中有许多带禾的字,如黍、稻等。

甲骨文中的“木”字,就是树木的形状,从木的栗字,就形似结满了栗子的树木,其他带木的字还有桑、柳、柏、杏等。

甲骨文中还有4种象形鹿类动物的名称,就是鹿、麝、麋、麞。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

但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象形的“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性状相近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的意思。

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古代人很熟悉鹿的生活习性。甲骨文中有“麓”字,形状就像鹿在树林中间。

■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扬子鳄 也称作“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鹿喜欢在山林中生活,以鹿所喜爱的树林栖息地表示山麓,正是古人造字的原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了解。

在甲骨文中,龙的写法有四足,而且麟纹、巨口、长尾,就像鳄鱼的样子。扬子鳄在史籍中称为“鼍”,甲骨文中把“鼍”写得像一张伸展开的鳄鱼皮。鳄鱼有一张血盆大口,巨齿成排,鳞甲坚硬,四足修尾,水陆两栖,鸣声如雷,都与“龙”的特征一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大象是商代人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商代青铜器和玉器纹饰中多有表现。在商代都城的王陵区考古中,不只一次地发现当时人们用大象或幼象做祭牲的祭祀坑。

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有“殷人服象”的记载。在甲骨卜辞中,有这样的问讯:“今天晚上有雨,能擒获大象吗?”另一辞说:“殷王田狩于楚地,获大象二匹。”类似这种猎象内容的甲骨卜辞有很多,说明商代的野生大象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商王狩猎的主要对象。

■ 殷墟甲骨文

正是因为河南是当时大象的主要栖息地,因此,河南又有一名称为“豫”,豫字就是殷人服象的图形再现。

《说文解字》中说:“长鼻牙,南粤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象字后来多引申为指具体的形状,又泛指事物的外表形态,如形象、景象、星象、气象、现象等。

虎,在甲骨卜辞中保持最原始的图形。有突出的牙和爪表现。这种凶猛的动物较难擒获,因此卜辞中提到的大型围猎活动中,虎经常只获到一或二只。

卜辞 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记录文字通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几部分。前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卜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

兕,是一种曾经生存在黄河流域的野生大青牛,另一种说法是犀牛,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过犀牛的骨骼,但大量都是野牛之骨。

武丁时卜辞有这样一条记载:

癸卯这天用焚烧的办法获到了兕十一头,野猪十五头,獐二十一头。

除了上述文字外,甲骨文中关于动物类的文字还有很多,如:虫、鱼、鸟、犬、豕、马等。这些文字,同样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此外,在动物文字中也出现了一些与武器相关的字,而且展现出武器的不同用途,或杀戮,或割裂,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商代狩猎工具的先进性与多样性。

总之,通过对殷墟甲骨文中关于部分动物文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殷墟周围的动物种类、生态环境、狩猎工具制造情况,也可以考察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田猎、农业与畜牧业、手工艺、宗教仪式等。

而且,通过研究甲骨文中关于动物部分的文字,可以寻找出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这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可贵的实物材料。

甲骨文中动物种类如此繁多,说明当时在殷墟周围河流纵横、沼泽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参天、水草丰盛,拥有很多良好的天然牧场,活跃着很多珍奇异兽。通过甲骨文中动物种类的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当时中原地区的环境特征。

阅读链接

清代末期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文刚做出确认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形势即发生动荡,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皇室人员为避难离京后,王懿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转归好友刘鹗。刘鹗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后来,人们在王懿荣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建纪念馆,以纪念这位“中国甲骨文之父”。 tZNOkJeKiNsUO3T+zHtyqkwVrdhUNGFECKf0WWk1e2aqgdkvpCWS8w1ffgQvb0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