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野生稻驯化和栽培技术的进步,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栽培的水稻属亚洲栽培稻,其祖先种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有了提高,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逐渐得到推广。
明清时期,南方已经可以种植双季稻、三季稻了。在长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稻作技术。
■宋代稻谷
■原始人耕种水稻复原图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我国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和桐乡罗家角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历史遗迹,以太湖地区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最为集中,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散处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台湾等省。
新石器晚期遗存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也有发现。出土的炭化稻谷已有籼稻和粳稻的区别,表明籼、粳两个亚种的分化早在原始农业时期就已出现。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作物栽培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等。
我国水稻原产于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更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区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
关于水稻的品种,在文字记录较早的《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一些诗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种的记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在稻田种类、耕作时间、播种和育秧、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将田地分为9类:井田、区田、圃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同水稻种植有关的是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这6类。
■新石器时代猿人耕种场景复原图
太湖地区的围田,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渐有发展,至汉时进一步拓展。早期的围垦,因水面大,下游泄水通畅,粮食增产显著。
为了解决洪涝问题,古人将围田与开挖塘浦并举,从而逐渐形成了横塘纵浦之闾,围圩棋布的塘浦圩田系统。
架田又名葑田,是在沼泽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掺和,摊铺在架上,在此种植稻谷。这样种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面,随水高下,不致淹没。宋元时,江南、淮东和两广就有这种架田。
古人为了扩大耕地,向山区要田就是梯田,向水面要田就是围田。如四川湖南等省的“塝田”,粤北和赣东的“排田”,还有古书所称的“口田”“雷鸣田”“山田”“岩田”等。
关于水稻的耕作制度,水稻原产一般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早稻品种,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比如明代出现的三季稻就是如此。
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持续至今。
■围田示意图
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我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原因。
原始稻作分化出旱稻和水稻以后,水稻最初是直播,南北都一样。至于育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则原因不同。北方的育秧移栽出于减轻草害的目的,南方的育秧移栽虽然同样有减轻草害的作用,却与复种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多熟制发展后,移栽是解决季节矛盾的有效措施。
■表现西汉时期的屯田兴农的壁画
水稻的灌溉用水最初是利用天然的河流,通过开挖大小沟渠、坡塘蓄水、用堤防止外水侵入等措施,开辟成可种稻的稻田,已经是相当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比较典型的有都江堰,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是四川粮仓的基本保证。
水稻生产的重点在南方,秦汉时期南方土地未充分开发,所以水利兴修多以北方为主,到唐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移至长江流域,人口增加,稻田开辟,水利条件的保证也随之快速发展。此外,古人在田高水低的地方用翻车、筒轮、戽斗、桔槔等灌溉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势带来的问题。
关于稻田的灌溉技术,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即有精辟的叙述:稻苗在春季天气尚冷时,水温保持暖一些,让田水留在田间,多晒阳光,所以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夏天为了防止水温上升太快,让进水口与出水口交错,使田水流动,有利于降温。
关于水田施肥的论述首见于南宋农学家陈旉的《陈旉农书》。其中认为地力可以常新壮、用粪如用药以及要根据土壤条件施肥等论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水稻施用基肥和追肥的关系上,历代农书都重基肥,因为追肥最难掌握。但长时期的实践经验使古代农民逐渐创造了看苗色追肥的技术,这在明末《沈氏农书》中有详细记述。
■北宋谷物移植推广图
■古代农民清除杂草
古代人民对水稻病害有一定认识,从实践中也摸索出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一般从栽培措施、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3方面着手。
在栽培措施方面,一是实行轮作,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减少病虫的办法。早在《齐民要术》种水稻篇中即指出:种稻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年年轮换田块就好了。
二是烤田防虫,烤田就是在水稻分蘖末期,为控制无效分蘖期并改善稻田土壤通气和温度条件,排干田面水层进行晒田的过程。这样土壤水分减少,促使植物根茎向土壤深处生长,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从防虫角度讲,烤田使水分供应减少,地上部的生长受到抑制,改变了稻株光合作用产物运转的方向,即向茎和叶鞘内集中,增加半纤维素的含量,不利于害虫的繁殖。
三是选用抗性品种。比如种植多芒的品种防止鸟兽为害。明末江苏《太仓州方志》中载有一个绿芒品种,名“哽杀蟛蜞”,虽无文字说明,从取名上可知是一个适于涂田种植不怕虫鸟啮食的抗避品种。
药剂防治一是烟茎治螟。烟草在明代传入我国南方,之后很快传遍各地。农民在种植烟草中,发现烟茎及叶有杀虫的作用,因而试用于稻螟,效果很好,于是不胫而走,推广得很快。
二是菜油治虫。用菜油治虫始见于宋代。公元1180年8月,苏州闹虫灾,虫聚于禾穗上,当地农民以菜油洒之,一夕大雨,尽除之。到清末民初,农民遂用石油代菜油治虫,直至现代农药出现为止。
三是石灰治虫。以石灰作为治虫的药物也始见于宋代。南宋陈旉《农书》中提到在播种前“搬石灰于渥泥之中,以去虫螟之害”,这是石灰治虫的最早记载。
生物防治在我国有久远历史。水稻害虫的天敌,古人加以利用的有数种。
一是青蛙。稻田养蛙以消除虫害,是被古人运用了很久的办法。
二是养鸭治虫。利用放鸭到稻田治虫始见于明代广东、福建两省。据说以鸭捕蝗与人力捕蝗比较“一鸭较胜一夫”“四十只鸭,可治四万之蝗”。
■汉代农民耕种图
三是保护益鸟。历史上蝗灾频繁,古人早已观察到有一些鸟类扑食蝗虫的现象,于是对益鸟进行保护。历朝历代不乏政府提倡保护益鸟的例子。
■古代人民收获的谷物
古人对于水稻的收获、脱粒也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办法。明代文献中说,割下的稻株,其茎秆中有相当营养的物质,还能继续往稻谷中输送,可以提高果实的饱满度。
历来打谷所用的工具因农家财力、规模大小而异。小规模的脱粒都用稻簟,这是用竹篾编制的长方形竹席。另一种普遍使用的打谷工具是连耞,古代单称柫。最早记载见诸《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耒耜枷芟。”
以上所述为水田育秧栽培的一季稻,是最普遍的稻作。此外,还有旱稻、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混播稻、浮水稻等特殊栽培方式。古人在这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体现了先民的智慧。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官俸不高。他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好在当时官府还拨给官员三顷“公田”以充作俸禄,陶渊明就想把300亩职田全都种上酿酒的秫子,好让自己每一天都有酒喝。可妻子竭力反对,不得已只得使每顷田中的50亩种稻,50亩种秫子。
其实,陶渊明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教会儿子们种田比为他们积蓄多少粮食都管用。他愿所有的人都能友好相处,共同分享生活的乐趣,只有与大家喝酒才有意义。
亚种 是次于种的一个种级分类等级,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是某个种的表型上相似种群的集群,栖息在该物种分布范围内的次级地理区,而且在分类学上和该种的其他种群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亚种之间可以交配繁殖可育后代,例如:黄种人与白种人。
王祯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著有《王祯农书》或称《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季稻 稻谷有一季、两季,甚至三季。单季稻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双季稻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三季稻就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三季水稻。
菜油 就是菜籽油,又叫油菜籽油、香菜油,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一种食用油。菜籽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有一定的刺激气味,民间叫做“青气味”。这种气味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芥子苷所致,但特优品种的油菜籽则不含这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