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湘剧的鲜明艺术特点

湘剧的表演熔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大声腔于一炉,并吸收了青阳腔、四平调、吹腔以及南罗腔、银纽丝、鲜花调等杂曲小调。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高腔和乱弹已成为现在湘剧艺术中的主要声腔。

高腔是湘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源于江西弋阳腔。进入湖南以后,较快地吸收了湘中、湘东民间音乐并扎下根来,成为湘剧早期的高腔,其代表剧目为《目连传》。

高腔在表演的过程之中,一般都是锣鼓伴唱,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唱,在高腔系统中较为淳厚而又率真奔放。

■弋阳腔表演

■高腔表演

高腔属于联曲体,它结构承袭了南北曲套曲的体制。在一折戏中,由引子、过曲和尾声3部分连缀组成套曲,习惯上称作“一堂牌子”。过曲是正曲和集曲的统称。

高腔曲牌有300余支,有南北之分,南曲多于北曲。每支曲牌一般由“腔”和“流”两部分构成。凡属词句大、旋律强、用人声和打击乐帮钹声作为结尾的乐句称为“腔”;而字多声少,朗诵性强,只有鼓、板击节的“滚唱”称为“流”。

高腔在表演一支曲牌的时候,在“腔”的前面增加词句,成为长段流水板,可以起到丰富曲文内容和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高腔根据调式、旋律的变化,其曲牌功能各异。比如表现叙述和欢乐、热烈气氛的曲牌有《金莲子》《黄莺儿》《山花子》《东瓯令》《风入松》等;表现慷慨、激昂、悲壮情绪的曲牌有《北驻马听》《胡十八》《阵云开》《山坡羊》《红衲袄》等;表现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场面的曲牌有《汉腔》《棉搭絮》《端正好》《叨叨令》《滚绣球》等;表现沉思和怀念、凄切、悲哀感情的曲牌有《四朝元》《下山虎》《挂金鱼》《江头金桂》。

在湘剧的高腔之中,尚有一种由不同曲牌的腔句互相“穿”“挂”,如在调高、调式上互相转替交换,糅合而成的曲牌《八声甘州歌》《锦堂月》《梅花塘》《三仙桥》《孝顺歌》等,别成一格,能适应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表现力强。此外还有一些如《乔木遮》《绣停针》等属于民歌、小调性质的曲牌。

高腔的节拍可分两类:一种是整规节拍类型,一种是节拍较为自由的散板类型。

板式按习惯称呼有单板、夹板、散板、滚板、快打慢唱、回龙等。唱词绝大部分是有牌调的长短句,但《汉腔》类为整齐的七字句。

建国后,湘剧音乐工作者为了使高腔适应于表现现代生活,运用“穿、挂、索、犯”等手法,谱写出一批新曲,如《园丁之歌》中“要为无产阶级争荣光”的大型唱段,就是由《北驻马听》《红衲袄》《混江龙》《新水令》一类曲牌“穿”“挂”而成,既保留了传统声腔的特点,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如今演唱高腔已使用管弦伴奏,帮腔以人声帮腔和乐器伴奏相结合。

乱弹又称作“弹腔”“南北路”,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音乐。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又各有其反调,称为反南路与反北路,相当于反二黄与反西皮。

■高腔伴奏乐器

■高腔剧照

乱弹之中,包括平板,即四平调,也包括安庆调,即吹腔,还有七槌半,即南罗腔。

南北路声腔的主要区别在于各有不同的基本调式旋法,形成不同定弦。

乱弹的板式南路又有名“十板头”“四块玉”的慢三眼、慢放流、慢走马、走马放流、快走马、快打慢唱、散板、滚板及导板、哭头和联弹等。就节奏和情绪而言,南路流畅委婉,速度缓慢;北路开朗活泼,速度较快;南路反调则凄凉悲愤。

北路有慢板、快三眼、二流、垛子、快打慢唱、散板、滚板、导板、哭头和联弹等。此外,还有通过创造发展出南转北、正转反,南路垛子、十八板、宝塔歌等独特的形式。

乱弹腔的唱词基本上为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上下乐句反复进行,乐句中又有小停顿,常垫以小过门。一般上下乐句是不可短缺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省去某一尾句,以锣鼓代替,习称“包皮”。

低牌子也是一种联曲体唱腔。曲调形式为三段体,即开始有个“引子”,系散板,速度最慢;主体为三眼板与一眼板或无眼快板,速度平稳;最后曲调急转直下,除用管弦乐伴奏外,加入锣鼓,造成高潮结束,在梨园界人们称之为“合头”。

低牌子也有不是三段体的,或无引子,或无合头,或仅有主体。曲牌也有300多支,分低牌子、番牌子、过场牌子3类。低牌子一般通用;番牌子专用于番邦人物的唱做;过场牌子大多是无词曲牌,如发兵用《泣颜回》、上朝用《六幺令》、饮宴用《园林好》等。

有一些戏曲艺人认为,湘剧之中的低牌子就是在清中期渐渐消失的昆腔,是昆曲地方化之后的俗称。词格、曲格均与昆曲相同,曲牌名称也大多一样,只是唱法上大同小异,较昆曲粗犷平直。

昆腔于明末清初传入。清康熙年间成立的老仁和班,为高昆兼唱,乾隆年间还有一个专唱昆腔的大普庆班。常演剧目有《游园惊梦》《藏舟刺梁》《剑阁闻铃》《宫娥刺虎》等。后因乱弹兴盛,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昆腔逐渐衰落,时至今日,湘剧己无昆腔剧目。

■乱弹腔剧照

■湘剧剧照

湘剧在早期的高腔连台大本戏重功架与特技,且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如《目连传》大戏很讲究“射叉”“叠罗汉”“爬竿”等技艺。

后来青阳腔进入,湘剧的表演艺术就开始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戏,逐渐变为也可以演唱小锣小鼓的戏,特点是唱重于做,做功生活气息很浓,程式化的动作不多。如《琵琶记》《金印记》的表演艺术,至今仍保留着凝重、古朴的风格。

湘剧在清中期昆腔进入以后,其表演艺术又有所发展,吸收了昆腔载歌载舞的特点,唱做并重,舞台表演活泼多姿。如《白兔记·打猎回书》《破窑记·赶斋泼粥》,相传这是老仁和班小生杜三和喜保的创作,传演至今,仍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湘剧在弹腔进入湘剧后,其表演艺术在表演程式上有所加强,出现了一批如《水擒庞德》《五台会兄》等以造型、功架著称的剧目,增设了紫脸这个行当。紫脸始于仁和班的郭少仁。

由于高腔、乱弹同台表演,高腔吸收了弹腔所长的做工和武打,弹腔则受到高腔滚唱的影响,发展成长段流水。

湘剧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有剧目千余个,内容丰富:有来自北杂剧的剧目,如《单刀会》《诛雄虎》《回回指路》等;有来自早期弋阳腔的剧目,如《目连传》等;有来自弋阳腔和青阳腔的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还有大量《三国》《水浒》《杨家将》及“三十六按院”等一大批南北路剧目。经演出实践的消长更迭,现有传统剧目六百八十二个,其中弹腔剧目有五百个以上,高腔剧目近一百个,低牌子剧目保存在连台大本戏中的有二百多折,但独立单出的为数不多,昆腔及杂曲小调剧目亦少。

■湘剧剧照

■ 湘剧角色中的生角扮相

湘剧在清末京剧进入长沙以后,18位京剧艺人参加湘剧班同台演出,湘剧艺人又向京剧艺人学习武功,并在弹腔演唱中吸收了京剧一些花腔,又一次丰富了湘剧的表演艺术。

湘剧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4行,各个行当又各有若干分支,都有其独特的技艺。

生角居各行之首。小生中罗帽、文巾,雉尾、盔靠俱全,有穷、文、富、武四做派。唱用假嗓,念带本音,不掺土语,尤重做功。

比如穷小生戏《泼粥》中之吕蒙正,《金印记》中之苏秦,《打侄上坟》中之陈大官等,表演松弛自如,很有生活气息。而《打猎回书》中的娃娃生,一段高腔合着一段舞蹈,舒眉亮眼,转带摇翎,抬腿过额,旋步若风,飒飒英姿略带几分稚气,自然而逼真地表现出十五六岁的少年将军天真活泼的性格。

这种高腔与舞蹈紧密结合的表演艺术,传自名小生杜三,后来五云班李芝云、华兴班吴绍芝,都以此驰名。五云班柳介吾在《祭风台》中拖鞋行走的趿鞋路,仁寿班陈绍益在《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普庆班盛楚英在《金马门》中脚踵作步的醉路,都是很富特色的艺术创造。

湘剧的传统表演艺术,既有丰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当的局限,能够从生活出发,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

例如:湘剧剧目《打雁回窑》,本为正旦唱工戏,却融入了武旦做功,形象地表现出柳迎春这个富家小姐在经历十年寒窑生活后的性格变化;《哭祖庙》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小生扮演,使刘谌这一人物更符合历史真实。《装疯跳锅》中的蒯通,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净角扮演,以写实性的做功,丰富人物的性格;《空城计》中的司马懿,本为净扮,却改用靠把生角,以达到唱念并重的艺术效果;《八牌庄》中的路遥,《背娃进府》中的表大嫂等人物,泼辣、粗犷、直率、奔放的形象十分鲜明。

湘剧的角色现行体制一般有12行,分别为头靠又称大靠、二靠、唱功、小生、大花、二花、紫脸、三花、正旦、花旦、武旦和婆旦。各行分别根据所扮人物的身份、生活、性格不同,在年龄、装扮、做派上表现各异,又有不同戏路之分。

头靠讲究“靠、唱、醉、死”之别,所以一般除扮演长靠老生,以把子、功架见长。如《水淹七军》中的关羽,《定军山》中的黄忠,《刀劈五虎》中的赵云,《九龙山》中的岳飞等。

■湘剧剧照

■湘剧剧照

唱做俱重的角色外,还要演《琵琶记》中的张广才,《鹦鹉记》中的潘葛,《西川图》中的张松,《醉写瞄蛮》中的李太白,《拜斗斩延》中的孔明,《打痞公堂》中的宋士杰等以唱、念、做见功的角色。表演首重“位份”,讲究功架气派,沉着稳重,且有白须、麻须、青须之分,及解袍、靠子、胯衣、黄布袄、罗帽、纱帽、趿鞋等戏路之别。

二靠由于身份、职位、年龄都不及头靠的分量,表演上也不要求如头靠的功架沉稳庄重,表演的大多系身法戏。除讲究扎靠破把外,重跌扑武功,敏捷灵巧,有蟒靠、袍子、袍子、罗帽、纱帽等戏路之分。

如《借箭打盖》中的鲁肃,《表功》中的秦琼,《推弓结拜》中的薛仁贵,《花荣带箭》中的花荣,《一捧雪》中的莫成等角色。

唱功是以唱功为主的生脚戏,讲究嗓音嘹亮,口齿清楚,调高气足,唱做结合,有皇帽、蟒衣、折子、袍子等不同戏路之分。

如《金沙滩》中的卢俊义,《收姜维》中的孔明,《上天台》中的刘秀,《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二进宫》中的杨波等。

小生戏中文巾、雉尾、盔靠、罗帽俱全,讲究穷、文、富、武之别。如《黄金印》中的苏秦,《赶斋泼粥》中的吕蒙正,《抢伞》中的蒋世隆,《赏荷》中的蔡伯喈,《桂枝写状》中的赵宠,《白门楼》中的吕布,《三讨战荡》中的周瑜。

小生中有一路胯衣戏,如《狮子楼》中的武松,《兄弟酒楼》中的石秀。含有娃娃生戏如《打猎回书》中的刘承佑,唱做兼重,少年英姿中略带稚气,舒眉亮眼,转带飞翎钢,是湘剧小生行中很有特色的角色。

大花人物众多,文武兼有。如“封神戏”中的纣王,“三国戏”中的曹操、董卓、张飞,《大进宫》中的赵炳,《薛刚反唐》中的薛刚,《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金沙滩》中的阮小七等。

■湘剧剧照

■湘剧剧照

大花除袍带、靠子、短打诸戏路外,还有部分中军戏,如《审假旨》中的张守信,《打弹鸣冤》中的牛谨等;以及部分草鞋戏,如《战荡》中的张飞,《摘梅推涧》中的侯上官等。

大花在表演上文武唱做俱全重叫跳鸣嚎,用嗓讲究炸音、虎音、霸音,身法要求工架凝重舒展,脸部重眼功与动脸子功。由于人物不同,脸谱各别,又有水白脸、黑脸、花脸等戏路之分,表演上各具特色。

二花重跌打翻扑,表演矫健敏捷,须具扎实的武功底子。在戏路上亦常分靠子、袍子、胯衣、粉脸与和尚戏等。

比如《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七郎打擂》中的杨七郎,《摸鱼闹江》中的李逵,《战长沙》中的魏延,以及《狮子楼》中的西门庆等。

三花即丑行。三花人物繁杂,表演上大都讲究幽默风趣,身法短小灵活,轻巧敏捷,有的朴实自然;亦有解袍、官衣、折子、袍子、丑衣、烂布子等不同戏路。

如《九锡宫》中的程咬金,《昭君和番》中的王龙,《双下山》中的本悟和尚,《写状》中的何乙保,《拦马》中的焦光普,《打草鞋》中的王子能等。

正旦表演首重唱工,身法端庄稳重。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打猎回书》中的李三娘,《秦雪梅》中的雪梅,《烂柯山》中的崔氏,《昭君和番》中的王昭君等。

花旦表演上首重做工,念白讲究爽朗甜润,身姿讲究灵活轻俏。由于人物类型的不同,又有花衣戏、背搭戏和大脚婆戏等不同戏路。特别是大脚婆戏,动作粗犷洒脱舒展大方,念白清脆,具有浓厚的湖南乡土气息,是湘剧做工花旦中独具特色的一路戏。

■湘剧剧照

■湘剧剧照

如《琵琶记》中的牛氏,《偷诗赶潘》中的陈妙常,《写状三拉》中的李桂枝,《赠剑斩巴》中的百花公主,《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扇坟吵嫁》中的贾氏,《翠香下书》中的翠香,《背娃进府》中的表嫂等。

武旦表演上以武功为首,矫健敏捷,特重腰腿和把子功夫。传统演技有特设的身法,如《打围》中的穆桂英须连踢四十八脚。扮演原花旦行中一部分武戏的角色,如《打围》中的穆桂英,《杀四门》中的刘金定,《十字坡》中的孙二娘等。

婆旦是演各种身份的老年妇女,如《摸包认母》中的李后,《辞朝》中的佘太君,《牧羊卷》中的朱母,《春秋配》中的乳母,《乌龙院》中的阎婆,《王婆骂鸡》中的王婆等。重唱做及面部表情,且有贫、富戏路之分。

湘剧的紫脸是湖南地方大戏中一个独特的行当,以开紫色脸谱人物为主,为净行中的唱工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沙陀搬兵》中的李克用,《牧虎关》中的高旺,《斩信哭头》中的单雄信,《观星借头》的高鹞子等。

紫脸也兼演生行中的唱功开脸戏,如《打龙棚》中的赵匡胤。表演艺术特色主要在唱功上,音调高亢洪亮,用脑腔共鸣,兼以“假嗓”也叫做“夹音”。

紫脸虽然是在唱功花脸和唱功生脚的演唱技法基础上发展的,但又有别于二者,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唱派。

紫脸行盛于20世纪前期,名角辈出,最著名者数罗裕庭、蒋福雷等。罗裕庭体态魁梧,音高气足,唱腔高亢激越,造诣较高;蒋福雷因系女性,独具特色,她嗓音圆润浑厚,行腔婉转自如,影响颇大。

■湘剧剧照

■湘剧表演

在行当应工上,湘剧还有不同于别的剧种的地方,例如:《空城计》中,生角扮司马懿;《沙陀国》中紫脸扮李克用;《哭祖庙》中,小生扮刘湛;《装疯跳锅》中,净扮蒯彻;《琵琶宴》中,净扮赵炳,颇具特色。

湘剧的伴奏乐队,传统上称为“文武六场”。武场四人,击打鼓板、铙钹、大锣和小锣;文场二人,操弄二胡、月琴,兼吹竹笛、唢呐,统由司鼓指挥。

1949年后,文武场面均有增加。弹腔以京胡取代传统的二胡、京二胡和月琴为主,称为“三六件”。平板由竹笛主奏。高腔使用管弦伴奏后,高胡主奏。低牌子由竹笛主奏。打击乐有一套成型的锣鼓经,分“长锤”“击头”“溜子”“挑皮”等类,每类又有20余种不同名称的锣鼓点子。

湘剧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加上散折戏,多达1155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

在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

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

■湘剧剧照

“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

乱弹的“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

湘剧传统剧目中的《桂枝香》《再来人》两出为清代剧评家吴梅所推崇;《桃花源》《麻滩驿》《理灵坡》三出取材于湖南地方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此外还有清代王船山创作的《龙舟会》和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

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宣传革命和抵抗侵略的创作剧目,最有代表性的是《刺恩铭》《广州血》《东北一角》《血溅沈阳城》和改编的《新会缘桥》《旅伴》等。

1949年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200多个增至400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230多个。重点加工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等60多个剧本,《拜月记》《生死牌》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阅读链接

刘春泉是湘剧界著名的“六岁红”,是湘剧“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祖籍湖南湘潭。她4岁学艺,6岁登台,表演潇洒大方,嗓音刚劲、圆润、行腔挥洒自如,是剧团的台柱子。

在近80年的艺术实践中,刘春泉刻苦磨砺,博采众长,融言桂云、陈绍益、黄菊奎三家之长,不拘一格,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增加了一些花腔,重视唱做结合,形成了她独特演唱风格。新编历史剧《李白醉酒戏权贵》是刘春泉艺术的最高峰。 gjGAx9lVTgK7BeYWC8cqWQoemx5MLS898hBK2UHDNRhsgMc6jkGLZnNxAcX3i7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