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博采众长形成的布依戏

在云贵高原中部有一个古老民族,名为布依族。布依族在有戏剧之前就有瑰丽多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及民间说唱、歌谣等,形象地反映了其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风貌和心理素质。

■ 布依戏表演

■ 布依戏表演

从形式方面看,布依族歌谣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但最有民族特色的是韵文体。韵文体是从歌唱形式传唱下来的,故布依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乡歌海”。

为了便于表达和朗朗上口,布依族诗歌主要使用重叠、复沓、对仗、比兴等手法。特别是复沓,是布依族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法,有段式复沓和句式复沓。有时段式复沓中又包含句式复沓。押韵有押头尾韵、腰韵和尾韵等几种形式。

布依族既善歌又善舞。如击铜鼓就边鼓边舞,除铜鼓舞外还有织布舞、花包舞、扁担舞、秋千舞、转场舞和狮子舞等。

明代时军队南征驻扎在贵州,将军傩带到了贵州。因军傩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当时的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地戏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也传到了布依地区。

■ 布依戏表演

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但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并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使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地戏中木雕的面具后来多为粉墨勾脸,还增加了文戏演出剧目。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

无论是移植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也变成布依族的山歌。

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

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

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和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

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戴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

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做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

■ 布依戏表演

■ 贵州地方戏曲面具

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3部分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可以大致归类出两种音乐。

第一种是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其中的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助唱腔。第二种是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其中的起落调为主要唱腔。

除此以外,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聚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布依戏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

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

布依戏演出活动无舞台限制,演出于“岁终新正”的节日里,其习俗分为“加官开台、扫台封箱”两部分。舞台背景多为具有驱邪祈福、消灾纳吉的“八仙”幕布。服装、化妆较为简单。

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王有益的布依族人,他是贵州兴义县人,他在广西隆林县、西林县等地学成了壮剧后,回到家乡,把学来的戏技用于改造本民族的“八音坐弹式”。

八音坐弹是布依族的一种说唱形式,“八音”指说唱时伴奏的八种乐器,即牛骨琴、葫芦琴、铓锣、笛、箫、钗、鼓、月琴。八音坐弹戏最初是由八音坐弹的说唱发展而来的。它演出时穿本民族服装,头饰也简单,表演时多为小生、小旦载歌载舞。

王有益组织戏班打破了小生、小旦歌舞演唱格局,他根据汉族小说唱本《穆桂英》等,编排了《七姐妹》《琵琶记》等,到各村寨巡回演出。由于吸收融会壮戏、桂戏服饰、化妆和表演技巧,使观众耳目一新。戏班演到一处轰动一处。

■ 布依戏表演

■ 贵州地方戏曲文化村

王有益还打破世俗观念的阻挠,第一个把自己独生女儿王新芝送入戏班学戏,在《七姐妹》中扮演穆桂英,发挥了“文打扇,武挥刀”的技艺,轰动盘江。王新芝后来成为布依戏第一个女旦新星。

在王新芝之前布依戏只有男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黔桂地界享有盛名的侬茂生。侬茂生小时就向邻里姐妹学唱“浪哨歌”,后拜本寨戏师杨永禄为师,学布依戏旦角唱功及身段步法。

侬茂生10岁就登台表演,后演《樊梨花》一角成名。他演到十七八岁时,所扮演的女性更具女性魅力,其跑圆场如迎风摆柳,被观众誉为“风摆柳”。

由八音坐弹演变的布依戏音乐曲调,有过场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紧板、慢板、正调、长调、武打升官调、八谱调、反调、倒茶调、吃酒调等。如布依戏《罗细杏》就有布依传统的“八音”及喜调、哭调、山歌调,以及彩调中的四平腔、八路优等曲牌。歌唱时融入了布依族独有的真假声及高音收尾的民歌唱法,听起来古朴纯真、优美动人。

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剧用正反调形成的自然和声演奏,布依戏用正反调演奏。壮剧高音胡是用马骨制作的,布依戏高音胡多用牛骨制成。壮剧低音多用二胡,布依戏低音用的是葫芦琴。壮剧幕布一般未着画装饰,布依戏幕布多着画装饰,甚至连顶篷也画有图饰。壮戏剧目不分“正戏”与“杂戏”,布依戏则分“正戏”与“杂戏”。

布依戏正戏多沿用汉戏剧本或汉族古代故事改编本,如《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送京娘》《樊梨花》《朱砂记》《三下南唐》《四下河东》《辕门斩子》《五虎平西》等,表现汉官时,自报家门,审问等用汉语,引子、定场诗、演唱则用布依语。

杂戏开始时没有剧本,全凭口头流传,故演出以生活小戏为主,篇幅较短,多表现本民族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特色。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存留下来的布依戏已无“正戏”与“杂戏”之分了。

阅读链接

布依戏的形式与汉族的汉剧、苗族的跳端公也有关系。在贵州省布依族与苗族杂居地区很多。布依族与苗族关系密切,古也称布依为“仲苗”,他们都属古越族民族体集团中的一员。后来,汉族和苗族都开始演出跳端公,跳端公是由歌舞傩仪式演变为傩戏的一种。

汉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时就很盛行。与苗族杂居一处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过来,即用布依族的语言、歌舞、音乐、打击乐跳端公,形成了一些具有端公戏特色的布依戏。 Req+x+6lUIxS2w+N0oxIpV6TF0w7ZMBWSzm6BkX9s49vu+AsiZg2bMwD5R16PQ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