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是源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属世界性的文化范畴。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傩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疫病之鬼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在整个傩戏文化活动中,傩仪、傩舞、傩戏不断完善。而傩戏也基本划分为3个不同的傩文化艺术表演流派,即宫廷傩、乡人傩、军傩的表演艺术,其中的军傩就是地戏。
■ 安顺地戏表演
■ 安顺地戏表演
到了明代初年,为了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步骑35万出征,于1381年到达贵州安顺之后,安顺一带便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
1388年,明军第二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这样,屯军和移民便构成了安顺一带独特的屯堡。
尔后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群体安顺屯堡。
■ 安顺地戏表演
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到了贵州后,逐渐形成了屯堡文化,其中之一便是随军从中原而来的军傩,即地戏。
“地戏”顾名思义,是在地上表演的戏剧。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跳神”,其含义除了表示演出方式多为跳跃式的舞蹈动作之外,还有一种对神的崇敬心情。
安顺地戏的演出时间一年主要有两个时候,一是春节,二是夏季的七月份。在春节期间演出20天左右,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
跳新春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
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
跳新春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扫收场”4部分组成。演员也都是农民,他们穿着简单的袍服,头顶脸子,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执刀、枪、剑、戟等木制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边唱边舞。一种古老而朴实的气氛扑面而来。
跳新春给安顺农村带来新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农民们美好的意愿。农民跳跳新春,主要目的是为了驱邪逐疫。据农民讲,年头跳神,能使一年户户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夏季的七月中旬也演地戏,这时正当是稻谷扬花的时候,人们称为“跳米花神”,那是为了乞求稻谷的丰收。
此外,碰到喜庆的事情,也会有不定期的安顺表演,如立庙、开新场等活动。每次表演之后,面具要举行庄严的封箱仪式封存起来,等到来年表演季节来临的时候才能隆重地打开,其间不能对面具有任何的亵渎。
■ 安顺地戏表演
■ 安顺地戏表演
安顺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只有武戏,没有文戏。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据明代地方志《续修安顺府志》记载:
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安顺地戏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
安顺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
由于屯堡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安顺地戏所演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按历史年代编排,存留下来的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
■ 安顺地戏
■ 安顺地戏面具
这些戏剧的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代。这些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
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我国戏剧活化石”“我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保护安顺地戏这一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非常重要。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