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剧的流布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及云南省的富宁市、河口县等地,并辐射至越南、柬埔寨等国家。邕剧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和它自身的艺术特色分不开的。
邕剧的语言用桂西南官话,并含有大量的白话、客家话、平话和壮话的民间习语、词汇、谚语、歇后语等。因此,它的地方特色非常明显,深受人们的喜爱。
邕剧的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其唱腔绝大多数以皮黄声腔为主,安庆调、七句半、补缸调及地方小调为辅。音乐伴奏以大锣、大钹、二弦、喉管为主。
邕剧戏服男蟒
邕剧的表演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武术则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与其他剧种迥异。
邕剧的脸谱原有100多个,多专角专谱。一般常用黑、红、白、绿、黄5色,有时也用蓝、灰、金等色。邕剧的脸谱色彩表现的内容,一是说明肤色;二是寓意人物特点,并以此反映岭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地方文化特点。
邕剧戏服海青
邕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邕剧传统剧目大小共700多个,保存下来的剧目有418个。邕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五台会兄》《西河会妻》《三进士》《长生乐》《七状纸》《纪鸾英招亲》《霸王归天》《杨八姐搬兵》《百鸟衣》《春满柜台》《王六郎》《红碗记》《陈塘关》等。
邕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如甩发、宫仔、孖宫仔、马步、跳台、过山等,并有诸多绝活特技,如吐血、十八罗汉架、气功变脸、罗帽功、獠牙功、苒口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辫功、阴阳眼、双照镜、大过山、莲花座等。
马步 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它是许多门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马步大同小异,站马步桩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练腿力,二是练内功。站桩就是聚气。马步是武术中的基本功。
邕剧的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武打则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拳、刀、枪、叉、棍、牃各有套路。邕剧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
刀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的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其中,邕剧的传统武功特技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变脸、耍獠牙、跳台铲椅等武功特技更是展现了演员们深厚的艺术技能表演功底。
邕剧武功属“南派”,与“北派”武打轻快灵巧不同,邕剧武打沉稳勇敢,大打“五色真军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枪在舞台上对练,短兵相接,没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
邕剧的武戏有很多吸引观众的绝招,李名扬的“变脸”就是其中之一。
邕剧戏服女披
著名邕剧表演艺术家李名扬有自己的“镇山之宝”。在邕剧《李槐卖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孙瓒戏弄,怒发冲冠,脸色瞬间突变:由青变红,再由红泛青,红时红得透顶,青时青得吓人。李名扬的变脸不像川剧那样借助脸谱表现,而是运用气功,这完全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老艺人蒋明甫的绝技“耍獠牙”也极有特点。道具獠牙是取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扮演花脸的蒋明甫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凶狠,需要在嘴里含上4根长长的獠牙。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不需要时,把4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时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4根獠牙推出做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就是老艺人刘三表演的“砸烂台”。刘三的这个功夫也很了得,即使年过花甲,可表演起“砸烂台”一点都不含糊。
刘三表演时,在舞台中央把3张桌子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1把椅子,旁边放好1张桌子。在这些都摆放好之后,刘三就会爬上高椅,紧接着一个跟头翻下来,背部砸在旁边的桌子上,把桌子砸个粉碎,而人却安然无恙。他的这个表演,是武戏中的压轴戏,观众看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邕剧戏服大靠
清代末年,邕剧已在桂中、桂南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那时,大部分的邕剧戏班是由成名艺人建立起来的,如当时红极一时的四大本地班“全新凤”“合新凤”“寿新凤”“乐尧天”,皆为此类。当时的戏班多为“家族班”,剧目的传承大多靠师父传授给徒弟。
当时南宁最有名的“家族班”当属乐尧天班,有“一天盖三凤”之说,创立者为蒋祖友,其《打龙蓬》极为出名,有“戏状元”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