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桂林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
桂剧《打金枝》
悠久的历史,为桂林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也孕育了一枝独秀的桂剧艺术。
1938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1939年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由欧阳予倩任团长,建立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使桂剧有了新的起色。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1944年西南戏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我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桂剧艺人和剧作家共同创作了一大批以桂林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剧目,《灵渠长歌》《瑶妃传奇》《大儒还乡》《何香凝》等,广受好评。
何香凝 (1878年—1972年),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桂剧《拾玉镯》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当中,桂剧艺人创造出许多精彩绝伦的表演技艺。比如《打棍出箱》,不单桂剧有,京剧有,其他地方剧种也有。但剧坛公认广西桂剧的《打棍出箱》技艺卓绝,首屈一指。
桂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尹羲与豫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伯华以及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齐名,他们被称为“中南四大名旦”,是闻名全国的戏曲艺术家,为各自剧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常香玉 (1923年—2004年),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旋律作家。她在豫剧唱腔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二是把豫剧唱腔的演唱方法引上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桂剧《打金枝》
尹羲是著名的桂剧表演艺术家,她在72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无数感人的艺术形象。她的桂剧表演,至今仍是代表桂剧艺术的最高水平。她当年主演的桂剧代表作《拾玉镯》早已家喻户晓。
尹羲小名叫“凤凤”,艺名“小金凤”。她出生在桂林市尹姓码头工人家庭。8岁那年,她在厨房干活时,哼唱桂剧《虹霓关》的段子,令桂剧大师袁润荣兴奋不已,凤凤当即被破格免费招收为学员。从此,尹羲便有了自己的艺名小金凤。
聪颖的小金凤进步很快,学艺不到一年便登台演出。她跟随穿山班流浪演出的足迹遍及桂北、湘南等地。小金凤在演技上也日臻成熟,加之诚恳善良的为人,使桂剧前辈们都乐于将看家本领传授给她。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金凤在我国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倡导下,与田汉、马君武等进步文化人士一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参与桂剧的改革。
抗日烽火练就了小金凤的品格。她不仅演桂剧,而且还演抗日救亡话剧,把爱国主义内容融会到桂剧当中,唤起民众的抗日激情。
田汉 (1898年—1968年),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小金凤积极参加广西的土改工作,先后出演了《白毛女》《仇深似海》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在中南戏曲会演中,小金凤主演的《拾玉镯》被作为广西桂剧的压轴戏。
桂剧《拾玉镯》
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小金凤因主演《拾玉镯》而荣获一等优秀演员奖。该剧曾在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抗美援朝期间,小金凤在焦土硝烟的朝鲜,冒着大雪为中朝军民表演《拾玉镯》,这是桂剧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外演出。后来,该剧又被拍成了电影,这也是桂剧第一次搬上银幕。
在桂剧改革中,小金凤注意吸取其他姐妹剧目的表演长处。不仅如此,她还参与了将桂剧《拾玉镯》移植成彩调剧的工作。
古稀之年的小金凤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委员及广西文艺界多项领导职务的同时,还兼任广西艺术学校终身名誉校长。小金凤热心艺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桂剧新秀。
桂剧剧目整理和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丰硕成果。1953年,广西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组建了专业剧团。
桂剧《拾玉镯》
20世纪50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桂剧艺术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演出剧目除大量移植各地优秀剧目外,还有许多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
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
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现代戏《儿女亲事》《一朵鲜花》等。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作,共5本20折5楔子。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提到此书。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表演
桂剧是根植于桂林民间的艺术,发生发展于桂林的青山秀水之间。桂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知名人士、风物名胜乃至风俗民情、方言俗语,无一不是桂剧舞台重点表现、努力渲染的对象,具有鲜明桂林人性格特征的士农工商、贩夫走卒等,为桂剧艺术画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桂剧文艺工作者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喜剧大师欧阳予倩对桂剧做出的贡献,创作了《烽火南欧》这个剧本。该剧本围绕欧阳予倩与桂剧的渊源关系展开,展现了抗战时期,以欧阳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所从事的文化工作。
《烽火南欧》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桂林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表演上则秉承了唱腔隽秀、做工细腻的艺术传统。两者交融,使观众体会亘古不变的“桂剧特色”,感受地方戏曲艺术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