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的福州,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街边的商店为了招揽顾客光临,纷纷在店内放置留声机,并且播放着当时最红的艺人郑奕奏演唱的曲目。
■ 闽剧人物表演
卖家与买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两个人群,但是在此时的福州却有一个人能打破这种定律。这个人就是郑奕奏。
在买家看来,买东西的时候不论买到买不到心仪的东西,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就不算白进一次商店。在卖家看来,不论卖不卖得出去货物,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心情就是非常愉快的。
■ 闽剧人物表演
在福州地区,郑奕奏就是当时的全民偶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士绅贫民,他们每天都会哼唱郑奕奏所演唱的戏曲。甚至在当时的福州,郑奕奏的每一首戏曲都被人们所熟知,而这个群体是那么的广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四岁顽童。
在福州马尾海军军营之中,3位老将军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听着留声机中放出来的郑奕奏演唱的《杜十娘》。其中一人向另外两人问道:“郑老板已经离开福州多久了?我记得当初他离开之前说最长6天,就会返回。”
另外一人说道:“度日如年啊,看不到郑老板的演出,我这几天就觉得好像丢了魂一样,干什么都没劲,吃什么都不香。”
■ 闽剧人物表演
第三人说道:“我比你们两人还惨。我太太为了听郑老板的戏,直接把我一个人扔在福州,带着儿子跟着郑老板的戏班子出去玩了。我一回家,连一点人气都感觉不到。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恨不得长个翅膀飞到我太太身边,把她换回来,让她在家待着,我一路跟着郑老板听戏去。”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副官飞快地跑了进来:“报告,3位将军,郑奕奏回福州了。今天下午4点开始第一场演出,曲目是《黛玉葬花》。”
3位将军听到下属的报告,立刻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开口说道:“备车,去看戏。”
副官回答道:“是,将军。可是现在才11点,到了戏园子,郑老板也正在吃饭。”
其中一个将军不满地骂道:“废什么话?让你备车就备车,就算在那等着,也比在家心情好。”
副官立刻离开房间,到外面准备汽车,而3位将军则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外套,兴冲冲离开房间。
时间终于到了下午4点,郑奕奏出现在戏台上,他身穿一身旦角服装,手持一个花篮,开口唱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台下的观众听到郑奕奏演唱的《黛玉葬花》,就仿佛是烈日之中饮下了一口冷冽爽口的甘泉,浑身上下的毛孔都舒服得张开了一般。整整一台戏掌声不断,叫好连连。
郑奕奏是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艺名传康,他幼年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岁得善传奇班的教戏师父、京剧和昆曲演员吴善宝的指点。
■ 闽剧人物表演
■ 闽剧人物表演
16岁主演古装戏《紫玉钗》《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红娘递柬》《凤阳花鼓》等,并在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时间内跃居名旦之首。
郑奕奏19岁倒嗓辍演。此间,一面随庄质夫、郭知朱学诗词古文,一面喊嗓、练身段。24岁重登舞台,声誉日重。
“马尾海军扛奏团”将领醵资,将戏中道具锄头包金。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被誉为“福建梅兰芳”。
郑奕奏的唱腔细腻柔婉,字正腔圆,一板一眼、一腔一调都十分考究,且富于变化,听来清新动人。他的身段轻盈,表演朴实,艺术上自成一派。
郑奕奏在舞台上仪态万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别样的袅娜风流。他所饰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闺秀,即使在发黄的剧照中,也能看出他仪态端庄,神情从容淡定,自有一种气度,这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盖的,而是演员揣摩人物内心、再现人物风采的不凡的艺术才华的展现。
郑奕奏不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谈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戏迷中文人学子尤多,他们组成各种“扛奏团”给他捧场。所谓“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郑奕奏。
郑奕奏独步闽剧舞台一二十年,无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学,处处唱,流行于大街小巷,上海有名的唱片公司,竞相灌制郑奕奏的唱片,向海内外发行。
郑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独特,他的嗓音并不十分响亮,尤其是在倒嗓之后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复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韵”,缠绵悱恻,哀怨婉转,配以衬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
■ 闽剧人物表演
■ 闽剧人物表演
郑奕奏是20世纪30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郑奕奏必须不停地演出,日夜两场,加演饶出,有时还有通宵戏,如此旦旦而伐,终于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时“倒嗓”了。
在治疗过程中,有两个人对郑奕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质夫和翻译师爷郭治珠,即名医师郭云团胞弟。二人轮番为郑教读诗词书史、诸子百家等新旧文学,为他重登舞台做了有益的铺垫。
26岁以后,从善传奇班转到赛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莲》《朱砂记》等青衣戏最受欢迎。
在闽剧的黄金时代,除郑奕奏外还涌现出许多名演员,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马秋官,还有傅亿侬、陈芝卿、黄荫雾,丑角唐秀山、林务夏、小生萧梦尘、李铭玉,老生张江水等,他们的熠熠光辉照亮了20世纪30年代的闽剧舞台。
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乐一旗两头羊”等班社。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也红极一时。
武生陈春轩,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1934年曾拍成无声电影。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班社还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许多闽剧曲本和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黛玉焚稿》《孟姜女》《百蝶香柴扇》;林依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
1938年夏夜,闽剧艺人数百人在榕城举行救亡火炬游行,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腿扎绑带。队伍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著名闽剧武生陈春轩、关传庚,剧作家林飞。
“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剧作者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时装戏。
■ 闽剧人物表演
郑奕奏与著名导演艺术家晋响亭,受聘到福州公余闽剧社教授女演员林琼、金谷兰演唱《芙蓉恨》和《醉生梦死》等戏。
每逢纪念日、游园会,郑奕奏就在“新生活促进会”礼堂义演,捐献寒衣,还在新舞台为“福州抗敌会”义演。黄荫雾还应邀到协和大学,为师生导演抗日斗争小戏《到民间去》。
新中国成立初,郑奕奏一度在外地教戏。后来50岁的郑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实验闽剧团,有了安身的岗位,教年轻演员演戏,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国家传授闽剧艺术。
除了教戏外,他也参加导演工作,《渔船花烛》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1963年,郑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电影。
从1953年至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杜十娘》 我国明代小说之中的人物,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花魁杜十娘和绍兴富家公子李甲的爱情故事。后该故事被编成戏曲、电影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黛玉葬花》 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孟姜女》 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另有同名的民歌、电视剧和越剧《孟姜女》。
梅兰芳 (1894年—1961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善传奇 前身系闽班科班“善传奇儒林班”。20世纪初,由莆田人张阿渠兄弟二人组班,聘请原“三庆”徽班吴善宝及陈幼榕为教师,培养以郑奕奏为首的“传”字辈艺人。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姑伴嫂眠》《杜十娘》《黛玉葬花》《盘丝洞》等。
黄铭卿 (1909年—1968年),12岁入新鸣奇闽班,工旦行。18岁随上天仙班赴新加坡演出,他的拿手戏《香妃出塞》《蔡松坡》轰动星岛。后在新国风、赛天然演出《邱丽玉》《火烧藤甲军》《王莲莲拜香》等。擅唱“洋歌”。新中国成立后,兼任导演。
郑奕奏演唱闽剧大红大紫的时候,在民间他的戏迷组建了“扛奏团”。最先打出旗号的是知名诗人、南台诗社社长林屏侯与诗友们组成的“诗社扛奏团”,接着,“银行邮政扛奏团”,“商家扛奏团”,“民众扛奏团”等不断涌现,他们尾随郑奕奏从城里戏院至郊县高台,每场必至。
马尾海军界更有兰桂北将军组织的赫赫有名的“海军扛奏团”,大多数将领和文官都参加,每月活动两次。每次看戏结束,两三个老将军与一些文人必步入后台与郑交谈,探讨艺术上的得失。
一次,郑奕奏演出《黛玉葬花》,老将军们竟聚资,将戏中葬花锄加以包金,增添光彩,一时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