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个正月十五的夜晚,在福建屏南县大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人们兴高采烈地边走边看,庆祝上元节,庆贺新春的延续。
■ 平讲戏表演
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加入了这个庆祝上元节的队伍。
正在这个时候,在街道广场中心,一阵锣鼓声响起,在锣鼓声中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大声唱道:“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我们屏南县平讲戏大红班开班酬神,希望大家捧个场。”
人群中当然不会缺少那些听戏演戏多年的老戏骨,当这些老戏骨听到这声念唱俱佳而且韵味十足的戏词时,一下子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兴致勃勃地来到戏台前,准备欣赏这一场盛宴。
■ 平讲戏表演
戏台上表演的第一个曲目,是非常应景的《看花灯》,当天正是上元节,千年传统看花灯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乐器伴奏声中,艺人登台,在板眼声中,艺人紧紧相随,随着板眼的声音迈着碎步,做出来回张望的姿态,而后边走边唱。
台下的观众看着台上艺人的表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他们已经与台上的艺人一样,正迈步走在布满了花灯的街道上,眼花缭乱地欣赏着各式各样的花灯。
随着《看花灯》曲目表演的结束,观众意犹未尽地鼓掌叫好,纷纷要求再来一个。
接下来大红班还表演了《打花鼓》《采桑》《掌鞋记》《马匹卜换妻》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无一例外都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和赞誉。
■ 平讲戏表演
欢乐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凌晨。上元节的庆祝活动进入了尾声,戏曲的表演也将要结束。人们意犹未尽地看着正在戏台上谢幕的艺人,恋恋不舍地散去。
平讲戏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
平讲戏用当地方言演唱,与乡村自娱自乐的小戏合流组成日趋规范、古朴通俗的平讲班,因其道白、腔调平俗如讲话,故而得名“平讲”。
平讲戏唱的是土俗的农民调,它的音律大多来自民间歌谣及《江湖迭》《柴牌调》等数十种民间小调,让观众犹如置身清溪翠谷听山歌,又如坐在大院唠家常,紧紧贴近百姓生活,与村民相融互动,很适合农民口味,在屏南兴盛一时。
清代乾隆初年,屏南县谢厝村组织有平讲班。清代中叶至光绪年间,是平讲班发展、兴盛时期。
平讲戏的音乐源于民间歌谣,吸收四平腔以及乱弹的逗腔、洋歌等唱腔,以语改腔或改腔用语;一人唱,众人和,逐渐形成地方特色。旋律以方言结合板眼扣紧,易学易懂。
平讲戏早期的乐器因陋就简,方便实用,特色乐器有刀鞘板、无月大锣、毛胡、平面低音锣、唢呐等。平讲戏的唱词道白以屏南方言押韵,如《马匹卜换妻》中的:
老对老,赤瓜合面豆,你六十三、我七十四,两个齐齐老。
这些通俗易懂而又贴近生活的台词,是屏南平讲戏之所以能够一度兴盛的积极因素之一。历史上平讲戏多数是以村名或班主姓名为班名,其中黛溪一带凑班的“一衡班”被誉为“平讲一”,享誉闽东和福州地区。
平讲戏演员多为一村、一族的少年子弟,表演时将小演员化妆成戏中各种人物角色,由大人驮在肩上,敲锣打鼓,一边走一边演,以招引观众。
他们到达旷地广场后,便用绳子拉起围界,演员在绳圈内表演,观众站在绳圈外观看,因此又称“牵草索”或“地下棚”班,当时也有班社组织,但多为季节性的短班。
■ 平讲戏表演
■ 平讲戏表演
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比较简单原始,唱腔多吸收当地民歌俚曲,包括柴牌、诉叠、游春调、采茶、花鼓调、花灯调,以及道腔释乐等。
演唱时只用“刀鞘板”配合锣鼓打出节奏,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唱腔表演;进而才逐步增加了管弦乐伴奏,所用乐器有“毛胡”“唢呐”。
平讲戏服饰化妆也很简陋,一般以印花土布缝制戏衣。小丑只在两颊画个白圆蛋,再插上两条鼻须即可上台,小生、小旦只用“厦门桃”在眉心、嘴唇和两颊上各捺一点红就上场表演。
到了清代中叶,四平、徽调、乱弹、啰啰等外来声腔的班社,长期流动于闽东北广大农村,由于它们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和住处,一向浪迹江湖,故统称“江湖班”。
由于“江湖班”是来自省外,艺人操的是外省声腔,俗称“官音”,因语言隔阂,难为当地群众所接受,因此,“江湖班”便大量招收本地子弟学戏,在戏曲语言上兼用乡音演唱戏文。
与此同时,屏南地方小戏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竞相争聘“江湖班”的艺人来教戏,同时大量吸收“江湖班”的剧目和曲调,使原来简单粗陋的民间小戏逐步得到完善与提高。
行当角色从原来的“三小戏”发展到6个、9个和12个的戏班,进而又形成了“江湖班”与屏南民间小戏合流一体的班社,以“官音”与当地方言掺杂演唱的形式。
由于“江湖班”艺人的老化,各地班社戏角多为本地人,演出的戏渐趋地方化,随后出现纯用屏南方言演唱的剧种,称为“平讲戏”。
到清代乾隆后期,平讲戏进入发展阶段,剧目也引进了《下三关》《三官堂》等宫廷大戏,角色行当随之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分为三大面行。
■ 平讲戏表演
■ 平讲戏人物表演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是平讲戏最鼎盛时期。在福州城里相继出现“宝发班”“新仕梅班”“三仕梅班”等,均以班里名角命名。“宝发班”著名艺人有花旦宝发、三花金朋弟、花旦红弟等。
随着平讲戏的盛行,各平讲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1855年,古田县“合兴班”到寿宁县大石村演出了《赠宝镜》《赠宝珠》《下三关》等剧目。
清代宣统年间,平讲戏开始与儒林戏、江湖调结合融汇,俗称“前三合响”,开始形成闽剧的雏形,而作为独立声腔剧种的平讲戏,在外县城乡依旧存在,但已渐趋衰落。
1913年,连江县城举人吴光庭、文人游次野聘请福州平讲戏艺人魏华礼设馆于矩庾宫,招收城里良家子弟小生吴灼三、青衣庄八钿、大花谢玉秋、熊十五等排演《拜塔》《紫玉钗》等。这些剧目系从儒林戏移植来的,说明儒林戏已与平讲戏相结合。
平讲戏唱腔分洋歌、江胡调、小调和其他杂曲调4个部分。
洋歌源于闽东北民间歌谣,是平讲戏的主体唱腔,保留了弋阳腔“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旋律与方言结合甚紧,易懂易学。
板式有一眼板和散板两种,唱散板时仅以“刀鞘板”敲节拍与过门,偶尔间插锣鼓和道白。多衬词,要帮腔,帮腔曲调多以八度大跳后大二度上下行走向为特色。
江湖调是吸收四平、乱弹、童谣、山歌、号子及说唱音乐等外来声腔发展而成,是平讲戏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小调即经过方言化的外来民歌和本地民间小调。其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这部分唱腔,风格与“洋歌”“江湖”有所不同。多用歌舞场面或戏中的说唱、表演。常用的曲牌有看灯调、琵琶调、游春、打花鼓、过关、采茶调、十不亲、看花等。
其他杂曲调有来自乱弹的渔婆歌和纽丝,这些曲调被平讲戏吸收后,经历代艺人因方言改腔或因戏剧内容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造、衍化,从而独具特色。
平讲戏的剧目,主要从江湖十八本发展起来,传统剧目有“三十六本头”,后期发展到50多个剧目。常演的剧目有《双封侯》《双状元》《赠宝塔》等,此外有折子戏《楼台会》《小方卿唱道》《云头送子》等。
上元节 即元宵节,也称为“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显示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逗腔 出自儒家班,是闽剧唱腔的主体。音乐结构方整、严谨,有板腔体、曲牌体和板腔、曲牌综合体3种。旋律婉转,缠绵悱恻,风格高雅,拖腔较多,以“呀、哎、哑”等音为衬。现在多加唢呐、逗管、笛吹奏或由角色自唱。
黛溪 位于福建屏南县、古田县、宁德市交界处,距宁德市三都澳港口80千米。黛溪在清代时期是平讲戏极为兴盛的地区之一,其保留着大部分的平讲戏曲目,为平讲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徽调 徽剧的旧称。也指徽剧所用的腔调。主要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后也用西皮、高腔、昆腔等。乾隆、嘉庆年间徽班进京演出后,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俚曲 又称“俗曲”。通俗的民间歌曲,即通常所说的民间小调。其音乐简单易学,便于群众掌握传唱。作品率真、朴素、自然。戏曲、曲艺界多称之“时调”,常被吸收入戏曲、曲艺中。亦有文人仿效的作品,如《蒲仙俚歌》《聊斋俚曲》等。
乾隆 (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为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平讲戏是闽剧的前身之一,最早起源于屏南。据屏南县际头下村张氏族谱记载和相传,这里第一个平讲戏班建于清代康熙初年,该班前身是耿精忠与龙岗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来的“江湖班”逐渐衍成。
该班名旦张志慎,生于明代末期,他20岁从艺,30岁成名,后人称他为平讲戏一代宗师。
他于1671年迁居际头下村,是际头下村溪头族张氏开基始祖,至今繁衍15代3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