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波罗头像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问世后,人们为其新奇可喜所动争相传阅和翻印,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是巨大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欧洲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就曾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跟小马可·波罗讲述了这些在东方旅行的故事,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下决心要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回信和礼品,带着马可·波罗及10多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
■ 马可·波罗雕像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的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在一个小镇上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趁他们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关押起来。
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溜走了,除了叔叔外,别的旅伴不知去向。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饥渴、疾病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新疆。
■ 马可·波罗雕像
一到新疆,马可·波罗就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花香扑鼻的果园等。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塑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看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元代北部都城——上都。
这时,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去4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
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朝中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走遍了我国的山山水水,我国的辽阔、富饶,让他惊奇不已。
马可·波罗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以及北京等50多个城市。其间,还在扬州做过3年地方官,又奉命出使外国,到过越南、缅甸、印尼等地。
每到一处,他总要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后,又向忽必烈大汗做了详细汇报。
1288年,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想家。
这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的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
大汗答应了他们,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转路回国。
又经过3年跋涉,1291年,马可·波罗他们终于回到了久违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去的无数奇珍异宝,使他们一夜之间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后来,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被关进了监狱。一年的狱中生活,远东尤其是中国的经历和见闻,成了慰藉他在狱中心灵的一剂良药。
■ 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
■ 马可·波罗画像
他在狱中遇到了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读书人,于是就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整理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我国的繁盛昌明:
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对中国的文明和财富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之前的中国,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个模糊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国度。《马可·波罗游记》揭开了蒙在中国身上的神秘纱幕,第一次向西方详细介绍了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国。
与此同时,还向西方介绍了缅甸、印度支那、爪哇、苏门答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此书在地理学和地理大发现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可·波罗从地理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开辟新航路的可能性。当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渴望黄金和市场的时候,欧洲人就更加想到远东的中国来。
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图”。这终于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前一阶段的重要人物,几乎都读过《马可·波罗游记》,探险家们每到某个陌生的地方,总是要找《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城市、地区或国家。
中世纪最受推崇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只有取道陆路才能到达中国。而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载了亚洲大陆的东部并未被不可逾越的沼泽封闭,而是可以通过长长的海岸线乘船航海到达。
■ 马可·波罗在讲述中国游记
当时的葡萄牙亲王亨利是15世纪西欧航海探险以及地理大发现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他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的手抄本并时常翻阅。
他改进船舶设计和绘制地图,完善航海仪器和收集航海远行资料,使得哥伦布、麦哲伦等伟大的航海家能够借助这些条件,去实现他们远航的梦想。英国史学家比兹利称亨利为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老师和校长”。
15世纪末著名的佛罗伦萨地理学家、西渡大西洋至东方的热心倡导者里也看过《马可·波罗游记》。他于1574年给葡萄牙主教马丁列沙写信,提出了由西行到东方去的具体设想。后来哥伦布曾多次向他请教,互通书信。
■ 马可·波罗参观桥梁建设雕像
托斯堪内里还向哥伦布提供了一张他绘制的一幅大西洋以东是欧洲,以西是亚洲的地图,哥伦布看了这张地图,这正是自己眼下所最需要的。
托斯堪内里的意见和地图对哥伦布下定决心西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可·波罗对哥伦布的影响是最深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中国的君主是蒙古大汗,所以他在首次远航时,还带着西班牙国王致蒙古大汗的国书及两份空白的备用国书。
航抵美洲东部沿海后,他还以为到了亚洲东部沿海,曾经到处寻找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介绍的“行在”。在马可·波罗的巨大影响下,哥伦布的航海便逐步成为了现实。
马可·波罗作为西方与东方交流沟通的伟大旅行家,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初步揭示了开辟新航路的可能性,对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地理大发现都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就此拉开了西方大航海时代舞台的序幕。
在我国考古学史上,有四大发现对我国古典文献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一个就是1909年在内蒙古黑水城里发现的西夏及宋元文书。黑水城就是马可·波罗称的“亦集乃城”。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详细告知他前往“亦集乃城”的时间和路线:从甘州出发,骑行16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马可·波罗看到的亦集乃城此前是个废弃的西夏军城,现在已有不少的骆驼和牲畜,当地人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而不经商。